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怀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2
2024-12-06
怀化,地处湖南西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结合部,素有 “滇黔门户”“全楚咽喉” 之称,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西南的主要通道,在近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战时大后方,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这里不仅是国民党军政机关西迁的重要站口,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的长河中,怀化涌现出了众多各具特色的近代名人,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怀化的历史天空。
从陈渠珍到舒新城,从向警予到粟裕,这些怀化近代名人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故事,是怀化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 年 9 月出生于湖南溆浦县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她自幼受家庭影响,追求新知识,6 岁入私塾,8 岁成为全县第一个入学的女学生,在校品学兼优,幻想成为花木兰式的英雄。1907 年,12 岁的向警予随哥哥来到常德读书,经常阅读《民报》《新民丛报》和《天义报》等报纸,法国大革命的故事让她十分神往。1911 年辛亥革命后,向警予由湘西到长沙,1912 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入周南女校,并将名字改为向警予。
(1)教育领域
1916 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怀着 “教育救国” 的抱负回到家乡溆浦,创办了男女合校的溆浦小学堂,并担任校长。她打破 “男尊女卑” 的传统观念,倡导 “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定”。为动员孩子们上学,她不辞辛苦四处劝学,学校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规模不断扩大,由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发展到八个班 300 多人,培养了不少人才。她还把反对缠足作为争取男女平等的第一步,耐心宣传放足道理,为女校创作校歌,鼓励学生为妇女解放做准备。
(2)妇女解放运动
1919 年秋,向警予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同年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919 年 12 月,她同蔡和森、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 30 余人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她刻苦学习法文和马列主义理论,受法国工人阶级影响,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1920 年 5 月,她和蔡和森结为革命伴侣。1920 年她为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杂志撰文《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批驳改良主义错误主张,把妇女解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1921 年初,她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争取 “求学权”“生存权” 的请愿斗争和进驻里昂大学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2 年初,向警予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出席党的二大,为大会起草了《妇女运动决议案》,并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8 月,参加上海泰来丝厂女工的罢工斗争;9 月,领导南洋烟厂 7000 多工人的大罢工,提高了广大劳动妇女的觉悟,建立起中国真正的妇女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第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警予当选为中央委员,并继任中央妇女部长。国共合作期间,她把妇女运动同国民革命运动联系起来,撰写并发表多篇文章,影响很大。她提出 “世界革命实现之时,即是劳动解放成功之日”,而 “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 的著名论断。1923 年,在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她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男女平权、保护妇女权益的条例。
(3)建党贡献
向警予和蔡和森共同提出 “中国共产党” 的名字和计划,向各处宣传,陈诉建党之急。在法期间,积极联合留法的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一起筹建起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
1928 年春,向警予因叛徒出卖在武汉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时被捕。在狱中,武汉国民党当局用尽威胁、利诱、刑讯等种种伎俩,终无法动摇她的革命意志。她向狱友们宣传革命思想,教唱革命歌曲。1928 年 5 月 1 日,她被押赴刑场,在前往刑场的路上,她高唱《国际歌》并呼喊口号,敌人为阻止她,残忍地给她嘴里塞满石块,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最终,向警予昂首阔步,慷慨就义于汉口余记里,时年 33 岁。
1904 年,滕代远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一个普通苗族农家。1923 年,他考入湖南省第二师范学校,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被其深深吸引。1924 年,滕代远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8 年 7 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指示,滕代远与彭德怀、黄公略等发动和领导了平江起义。在庆祝起义胜利的大会上,滕代远以湖南省委特派员身份,宣布成立红五军,彭德怀为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平江起义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军湖南省独立第 5 师一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武装起义。起义背景是平江具有革命斗争的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平江的工农运动就风起云涌。1927 年 “马日事变” 后,平江的国民党当局对革命群众进行大肆屠杀。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夏明翰、李六如来到平江领导武装斗争,先后发动了一系列革命斗争。1928 年 7 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到湘鄂赣边界地区恢复湘鄂赣边特委,并同独立第五师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准备必要时举行起义。7 月中旬,敌人发现独立第五师第三团营长黄公略是共产党员,下令立即逮捕。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第一团,于 22 日在平江起义。起义过程中,1928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彭德怀成立了一团党支部,并积极联系士兵,建立了秘密的 “士兵会”。1928 年 7 月 17 日,滕代远受湖南省委派遣,到县城与邓萍接上党组织关系。次日,彭德怀约集滕代远、邓萍等 8 名共产党员在县立医院黄纯一的病房开会,讨论起义事宜,并决定于 22 日下午 1 点乘敌午睡时起义。7 月 22 日上午 10 时,彭德怀在团部召集驻县城和城郊的一、三营军官开会,进行起义的总动员。部队一举捣毁了平江县城的反动军政机关,消灭了反抗的敌人,救出关在狱中的 500 多名工农群众。平江起义后,湖南军阀纠集六个团的兵力进行围攻。8 月 1 日,红五军撤出平江县城,转战于平江、浏阳和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湖北的通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2 月 11 日,红五军从永新三湾到达新城,与红四军胜利会师,投入保卫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滕代远任铁道部部长,是新中国人民铁路事业的奠基人。1949 年 1 月召开第一次全国铁路工作会议时,滕代远把 “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 作为全国铁路职工的行动口号。经过广大军民一年左右的艰苦努力,全国铁路就基本修复通车,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滕代远针对中国铁路实际存在的问题,参照苏联铁路建设经验,推进铁路统一管理,建立起分级管理、统一调度指挥的全国铁路管理新体制。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在修建过程中,大桥的基础工程建设方案曾一度存在严重分歧。滕代远经过缜密的调查与研究,顶住各方压力,否定了沿用 100 多年的 “气压沉箱法”,坚决支持具有创新思路的 “管柱钻孔” 方案,确保了大桥建设的顺利推进。
滕代远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教子方面也堪称典范。他对儿子们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大儿子久翔央求在北京找工作,滕代远拒绝了他,并叮嘱他要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二儿子久光曾寄养在老乡家里,新中国成立后被接回北京,进了干部子弟学校,但有点忘乎所以。滕代远把他转到普通学校,后又送到山区农村锻炼,久光逐渐改掉了淘气贪玩的毛病,学习成绩也好起来,1962 年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海军战士。三儿子久明想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求滕代远给老部下写信,滕代远断然拒绝。久明后来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滕代远还抄录陈毅的诗勉励他。久明在边境作战中荣立三等功。四儿子久耕在父亲的支持下到白洋淀和狼牙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报名参军。滕代远送给他《雷锋日记》和《毛泽东选集》,叮嘱他做雷锋式的好战士。久耕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提了干,滕代远告诫他要当好普通一兵。久耕后来被评为 “雷锋式的好干部”。小儿子久昕 1951 年生于北京。
1974 年 11 月 30 日,滕代远病危,他用尽全力写下 “服务” 二字,这不仅是他留给子女的最后遗嘱,也是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尽力的真实写照。
1919 年,向达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早年靠寡母节衣缩食读完小学、中学,凭借优异的成绩开启了大学之旅。在大学期间,向达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探索精神。
大学毕业后,1924 年向达以优异成绩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在此期间,他译出了卡特《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若干章、《印度现代史》等外文著作,同时还撰写了《龟兹苏祗婆琵琶七调考原》、《唐代刊书考》以及结合实地考察写成的《摄山佛教石刻小记》、《补记》等论文。在目录学方面,也有诸多建树,写有《史料目录学引论》、《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汉唐间西域及南海诸国古地理书叙录》、《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等。
1930 年,向达来到北平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他利用馆藏丰富的文献,着重于敦煌俗文学写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在这里,他完成了力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这部作品于 1933 年刊于《燕京学报》专号,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1935 年秋,向达远赴欧洲,先在以收藏东方善本著称于世的牛津大学鲍德里图书馆工作,抄录了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资料。1936 年秋转赴伦敦,在不列颠博物馆东方部检阅敦煌写卷、汉籍及俗文学等写卷,抄录了与来华耶稣会士和太平天国有关的重要文献。1937 年末,他访问巴黎、柏林、慕尼黑等地科学院、博物馆,考察各处窃自中国西北地区的壁画、写卷等藏品。在巴黎期间,着重研究了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的敦煌写卷,抄录了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有关文献等。
向达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专家。他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西交通史》等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敦煌学研究方面,向达成就斐然。1941 年,他代表北京大学参加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的西北史地考察团。1942 年春到达敦煌,考察了莫高窟(千佛洞)、万佛峡等。他不顾隆冬酷寒,呵指笔录,对敦煌地区诸石窟留下了重要记述,如《敦煌千佛洞各窟剥离剜损略表》。同时,他还写成多篇有关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论文初稿,即后来陆续发表的《敦煌藏经过眼录》、《西征小记》、《莫高榆林杂考》、《两关杂考》、《唐代俗讲考》等。
向达还积极呼吁将千佛洞收归国有,由学术机关进行管理,开展研究工作。他针对某些名流随意剥离洞窟壁画的行为,发表《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连带的几个问题》,这一建议对促进 “敦煌艺术研究所” 的设立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西交通史研究方面,向达也卓有建树。他从在史地研究会会刊《史地学报》上发表论文开始研究中西交通史。一生的中西交通史研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的起步期,30 年代的成熟期,40 年代的聚焦期和 50 年代以后的转型期。他的《中外交通小史》和《中西交通史》是研究专著,标志着中西交通史这门专学的形成。
1938 年秋,向达携带数百万字资料回国。返国后,先在迁到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不久,转任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
抗战胜利后,向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掌北大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向达刊出了一系列中外交通史资料,并发表有关中西交通、南海交通、敦煌学方面论文多篇,出版了《蛮书校注》。1957 年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 “右派”。1958—1960 年主持《中外交通史籍从刊》。
1966 年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向达惨遭批斗折磨,不幸辞世。1980 年获得平反昭雪。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评价向达等先生以器识为先,以人品、学养(学术品位)领字。他们的作品中不是书家、胜似书家,蕴藉风流、韵味醇深的浓郁的书卷气迥然不同于流俗的那种 “匠气”。
舒新城原名玉山,字心怡,号畅吾庐,湖南溆浦人。1893 年出生于溆浦县东乡的一个小村落,曾祖父和祖父以佃田力耕为生,后家中经营副业,家道好转。他自幼受父母重视,五岁不到便入私塾读书,母亲有意培养他的 “君子之风”。1908 年,15 岁的舒新城踏入新式学堂,虽年龄较大,但学力已达中学水平。他嫌课堂所学太少,便自学新知识、看小说、读理学书,还自学字画和武艺,养成了自律习惯。此后,他辗转于常德、长沙、武昌等地求学,并考入湖南高等师范。毕业后,他在长沙兑泽中学、省立一中及福湘女学等校任教务主任,还创办过《湖南教育月刊》。
1928 年,舒新城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任《辞海》主编。1930 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图书馆馆长,全力主编《辞海》。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主要著作四十余种,其中在辞书方面,编写了《辞海》《中华百科辞典》《名人辞典》《中国教育辞典》等。1936 年,《辞海》问世,成为中国现代较完备的辞书。1957 年秋,他提议重新修订《辞海》,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支持。1959 年夏,成立《辞海》编辑委员会,舒新城任主任委员。
舒新城一生苦学自励,从事文化教育出版事业近 50 年,将一生奉献给了新旧《辞海》的主编工作和出版事业,为中国文化科学和出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教育方面也有诸多成就,曾在多所学校任教,积极探索适合人性成长的教学制度。他倡导道尔顿制,发表第一篇全面阐释道尔顿制的长文《什么是道尔顿制》,鼓励教育界同仁认真研究和试行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决反对删除《辞海》中的社会科学条目,保持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观点和立场。此外,他还为中共地下组织提供联络地点,支持党的工作。解放前夕,他任中华书局代总经理时,声明 “不迁厂、不裁人、不减薪”,为中华印刷厂不迁台等做出了贡献。1960 年 11 月 28 日,舒新城在上海逝世,享年 67 岁。
万琼,原名文光,1901 年出生于沅陵大合坪乡柳杨村。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坚定的信念,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毕业后,万琼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师第一团副团长兼第三营营长,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畏的勇气。
1937 年 11 月,日本侵略军以重兵进犯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万琼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沉着指挥。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华门与水西门之间的城墙被日军炸开数处,战况激烈。万琼率部同日军展开白刃巷战,四进四出水西门。他和战友们奋勇抵抗,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在战斗中,全师歼敌 15000 余人,摧毁坦克 10 余辆,击落敌机 8 架。但由于众寡悬殊,伤亡过重,部队被迫且战且退。
万琼身负重伤,仍镇定指挥,且战且退,退至城外江边。此时,他已精疲力竭,举步艰难。在将战友疏散后,万琼仰天高歌:“风萧萧兮,江水寒,壮士永逝兮,不复还,生不能杀尽倭奴报祖国,死后必作厉鬼以剿贼……” 歌罢,毅然跳入波涛汹涌的江中壮烈牺牲,时年 37 岁。
万琼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抗日英烈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他的壮举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李风白 1900 年生于湖南怀化芷江县城伞巷一普通官僚家庭。5 岁随父亲到长沙,上小学后师从名师何叔衡就读,成绩优秀。五四运动时,他因从何老师处看到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结识了毛泽东,并成为上街叫卖《湘江评论》的 “义务报童”。
毛泽东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时,李风白踊跃响应,1920 年来到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在法国,他结识了一批有志中国青年,深受教益。萧三主张他学习美术,他对美术也确实感兴趣,便选听法国雕塑家布尔代莱的绘画课。1924 年,李风白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坚持攻读画艺。他和同学组织的霍普斯会,起初标榜以艺术为艺术,不参加政治活动。但周恩来得知后,劝导他们要懂得远离祖国来到法国,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艺术和知识,真正的目的是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开政治搞艺术只是空谈。周恩来的教诲使他们十分敬佩和信赖。
1929 年,李风白应聘回国,担任杭州艺术学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在杭州美院执教三年,培养了一批绘画人才。然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对外妥协、对内屠杀,使他无法专心教学,不得已于 1933 年夏再次来到巴黎。
1946 年,李风白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参与联络巴黎工、商、学等各界侨胞,成立了 “旅法华侨和平促进会”,编辑出版 “和平呼声” 半月刊。
他翻译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并奉命到世界工联亚洲部工作。1947 年,作为中国工会的翻译出访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受到铁托、季米特洛夫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接见。
1954 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点名说李风白是一个法文通。他按照总理的要求,不但做好翻译工作,还负责接待法国朋友。作为一个精通法文的专家,他为中国对法国经济文化交流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李风白被党组织留在巴黎工作,向法国人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 年到世界和平理事会任中国部秘书,参加了 1952 年世界和平大会的会务和接待工作。1953 年,他携妻子回国,在外文出版社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文翻译工作。
在外文出版社工作几十年,李风白曾任翻译室主任,翻译了《毛泽东选集》法文版,参与党、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法文翻译,晚年为《周恩来选集》、《邓小平文选》的法文翻译作出了贡献。
1984 年 4 月 8 日,李风白在北京病逝,享年 86 岁,无后嗣。按照他的遗愿,夫人戴妮丝修订完成了他的重要译稿,出版了李风白画集和诗集,撰成他们俩的回忆录,最后把李风白珍藏的古画和画具分别捐赠给国家和芷江县博物馆,以表达他们对国家对故乡的赤子之心和眷念之情。
:在湘的传奇经历和后来的起义。
陈渠珍,原名陈开琼,号玉鍪,祖籍江西德安,出生于湖南凤凰厅。1906 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曾加入同盟会。1909 年,陈渠珍被任命为援藏一标三营督队官,随师进藏抗击英军与叛乱分子。辛亥革命期间,他率湘籍士兵东归返乡,误入羌塘高原,历经艰险进入西安境内。
1912 年,陈渠珍回到凤凰,被任命为湘西军官团教练。此后,他在湘西逐渐掌握实权,成为湘西的重要人物。护法战争爆发后,他帮助田应诏联合湘西护法军总司令张学济,打败了北洋军。南北议和后,湘西逐渐稳定,陈渠珍趁机安插亲信,掌握了田应诏所部护法联军,先后任湘西剿匪总指挥、湖南十三区清乡四路长官、湘西巡防各军统领兼十县剿匪总指挥等职。
1920 年,陈渠珍以 “保境安民” 的方针大力剿匪,同时实施自治,发展经济、教育,对湘西十县进行了改革治理。1924 年,他被四川军阀熊克武击败,湖南省省长赵恒惕转而扶持田应诏夺权,陈渠珍引咎请辞,不久湘西秩序再次大乱,他又复出。
1926 年初,唐生智代理湖南省长,陈渠珍改任湘西镇守使,响应北伐。马日事变爆发后,陈渠珍大肆杀害革命人士。1928 年 4 月,湖南清乡督办公署成立,陈渠珍被委任为第八区司令,负责在麻阳等九县的 “清乡”,他借 “清乡” 之机剿匪,扩军集权,遭到新任湖南主席何键的打压与排挤。1935 年,陈渠珍被何键以 “剿共” 不力的罪名剥夺军权。
抗战爆发后,张治中主政湖南,复任陈渠珍为湖南省政府沅陵办行署主任。1938 年 4 月,陈渠珍重返湘西,积极宣传抗日,发展生产。同年 11 月,他在张治中的推荐下前往重庆拜见蒋介石,却因国民党将领陈诚等人的谗言差点被扣留。此后陈渠珍避居四川南川,不问政事,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家乡。
1949 年 “湘西事变” 爆发,陈渠珍出面组建凤凰县防剿委员会,同年被国民党委任为湘鄂边区绥靖副司令、沅陵行署主任,稳定湘西的混乱局面。湖南解放后,蒋介石试图拉拢陈渠珍据守湘西,与共产党顽抗到底。陈渠珍审时度势,西避居凤凰丝桥。同年 10 月,陈渠珍得知新中国成立,决定和平起义,帮助湘西全境和平解放。
陈渠珍一生统治湘西 30 多年,主政湘西期间推行 “保境息民”,致力于地方治理,为发展湘西文化教育事业、壮大地方民族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陈佑魁,字斗垣,化名龙贻荪、文中生、龙吟、丁月生。1900 年出生于麻阳一个农民家庭。8 岁入学读书,曾就读于芷江联立九中、湖南自修大学。1921 年秋,在自修大学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 年 11 月,湖南自修大学被军阀封闭后,陈佑魁以省邮政总局邮务员、省教育会图书馆管理员、长沙兑泽中学第三分校补习班教员等职业为掩护,组织领导学生爱国运动。他发起和倡导成立了 “麻阳旅省学友会”,后又联合旅京、旅津、旅沪、旅常、旅保(保靖)和在麻阳的青年学生,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成立了 “麻阳新民社”,创办社刊《锦江潮》,宣传新民社的组织活动和新文化、新思想。
1924 年夏,陈佑魁任中共湘区委组织部长,深入长沙平民区,办平民女子职业学校。8 月受命组建中共衡阳、常德地委,指派孙家信返回麻阳组建中共麻阳特别支部。1925 年 10 月,组织领导长沙工人、学生、市民万余人游行示威,焚烧日商轮船公司趸船及警厅护卫船。1926 年,陈佑魁任中共湘南特委书记,踏遍湘南 24 县,指挥衡阳农会收缴挨户团 300 余条枪支,领导衡北暴动,夺取衡山石桥团防局步枪 30 余支,在水口山矿区,与宋乔生组织矿工,解除矿警队和矿务局反动武装,缴枪 360 余支。
1928 年 1 月,朱德、陈毅率工农革命军进入湘粤边境,陈佑魁参加朱、陈在汝城召开的武装起义会议。4 月 7 日,陈佑魁赴长沙向湖南省委汇报汝城会议精神,研究起义统一行动计划后回到中南旅社时,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陈佑魁大骂反动派,坚决不屈。4 月 29 日,被押往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途中,昂首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 28 岁。
邓乾元,原名兴坤,1904 年出生,溆浦县人。1924 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支部书记。1925 年入长沙省立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 年,邓乾元以省学联名义前往常德营救被捕学生,不畏风险,奔走呼吁,制造强大社会舆论,迫使常德地方法院不敢轻易判决,最终在革命形势下,被捕学生被无罪释放。1927 年 4 月,任中共汉寿县委书记,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组建工农革命武装,带领农民修筑护堤和废垸。长沙 “马日事变” 后,调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负责全省地下党、团组织的秘密联络工作。
1927 年 8 月,任中共醴陵县委书记,恢复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建立工农武装,参加湘赣边区的秋收暴动,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党代表,攻占醴陵。1928 年春,赴井冈山,任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后任湘赣边区特委书记,参与领导、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 年秋,经武汉去上海中共中央汇报湘赣边区工作,同时参加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10 月,被中央派赴四川国民党部队发动兵变,后因情况变化未能实行。同年底,任红五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
1930 年,邓乾元任红五军前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6 月成立红八军后任政治委员兼军委书记,率部参加攻占长沙城的战斗。因对攻长沙有不同意见被撤职,后任红三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科科长。1931 年,任红十六军政治委员兼军委书记。1933 年调瑞金红军学校工作。1934 年,因肃反扩大化在瑞金被错杀,时年 30 岁。1945 年 5 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邓乾元是个好同志,死得冤枉,太可惜了!” 会议为他彻底平反,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杜元载,字赓之,1904 年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一个农家。1922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第四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先是到湖南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后赴美国留学。
1928 年回国后,应河南中山大学校长邓萃英之邀,任河南中山大学法科教授兼法科主任。1930 年河南大学法科改为法学院后,他成为河南大学历史上第一任法学院院长。1949 年携家眷去台湾,历任台湾考试院分类计划委员会主任秘书、考选部司长、司法行政部司长等职。
向培良,1905 年出生于黔阳县,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美学家,翻译家。1926 年 5 月,与吕蕴儒、高歌赴郑州创办《豫报》副刊。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武汉政府机关报《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七一五” 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南下出任《衡阳日报》编辑。翌年去长沙,先后在长沙中学、大麓中学任教。
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研究实验部主任,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第一戏院巡回教育队队长,率队在湖南、广西等地巡回演出。1949 年 10 月,黔阳解放后,向培良先后在洪江、沅陵、黔阳等地中学任教。
曹玉清,1906 年出生,侗族,湖南省晃县(今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和领导了开辟洪湖根据地的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和领导了中原突围、两淮保卫战、枣庄、莱芜、孟良崮战役和解放安阳、新乡、邯郸的战斗。
1951 年,入朝作战,任 68 军 204 师师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 年回国后,历任 66 军 198 师师长、66 军副参谋长,山西省兵役局局长,山西省军区参谋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 年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粟裕,1907 年出生,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 年 9 月 27 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杨伯涛,1909 年出生,湖南芷江人,侗族。16 岁参加北伐,19 岁在国民革命军当排长。往后转战南北,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尤其在著名的湘西 “雪峰山战役” 中出奇制胜,打败横行一时的日寇,成为抗日名将,更受蒋介石的器重,成为蒋介石嫡系第十八军军长(少将军衔)。
他正值官运亨通之时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俘,于 1959 年第一批获特赦,又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关爱和三次接见,并安排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向仲华,1911 年出生,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观音阁镇浆池湾村。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构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55 年 9 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作孚,1911 年出生,原名清树,号谷成,沅陵县附城太常堡(今太常乡团草坪村)人。193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 年,任《世界新闻社》记者,参加 “一二九” 学生运动。“七七” 事变后,任中共豫东特委统战部长,逐步打入国民党政界,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抗日统战工作。后策反了国民党新编四十军两个团,并于 1946 年在太行山和芜湖起义。1946 年 9 月 12 日,华中军区急电作孚速返,接受新任务。16 日晨遇敌,战斗数小时,壮烈牺牲。
曾育生,1913 年出生,湖南省溆浦县人。1927 年加入共青团,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 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云南省卫生厅厅长。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黄忠诚,1913 年出生,湖南省麻阳县茶溪村坤牛坪人,苗族。1935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副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怀化近代名人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天空,他们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可磨灭,激励着后人传承他们的精神。
向警予,这位革命先驱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妇女解放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女性为追求平等、自由而奋斗,也让后人深刻认识到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滕代远作为铁路奠基人,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更是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家国情怀。
向达,这位史学大家在敦煌学和中西交通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舒新城,教育出版巨匠,将一生奉献给了新旧《辞海》的主编工作和出版事业。他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万琼、李风白、陈渠珍、陈佑魁、邓乾元、杜元载、向培良、曹玉清、粟裕、杨伯涛、向仲华、刘作孚、曾育生、黄忠诚等众多名人,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他们有的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有的为革命事业奋斗至死,有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有的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怀化近代名人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牺牲奋斗精神,告诫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以他们为榜样,接续奋斗。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更好地把握怀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担当的作用和贡献。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凝聚起实施 “三高四新” 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怀化的磅礴力量。
让我们循着怀化近代名人的红色足迹,砥砺奋进新征程。传承他们的奉献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勇当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实践者、奋进者、搏击者。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切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怀化近代名人的精神在新时代新生不息、绵绵不绝,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