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民俗文化

2024-12-06

一、怀化地方戏曲: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

(一)丰富多样的剧种

怀化,这片充满着浓郁民俗文化气息的土地,孕育了多达 15 个地方戏曲剧种,犹如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其中,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辰河目连戏、辰河高腔、侗戏、上河阳戏 6 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溆浦傩戏、麻阳花灯戏、会同傩戏、辰溪木偶戏、社塘木偶戏 5 个剧种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还有民间社班延续下来的汉戏、祁戏、桂剧等,共同构成了怀化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画卷。

(二)剧种特色与代表剧目

  1. 辰河高腔:辰河高腔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广大地域,其源头可追溯至弋阳腔,在与当地语言、民歌等元素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辰河高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声腔、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代表剧目《抢棍》,生动地讲述了李三娘苦劝刘智远不要去瓜园打瓜精的故事。在剧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李三娘的善良、聪慧以及对丈夫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家庭的温暖。

  1. 上河阳戏:上河阳戏作为怀化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流行于黔阳、怀化、芷江、会同、靖县、通道等地。它形式小型多样,贴近民众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程式化,语言充满戏腔的口语化和生活化,角色以 “三小”(小丑、小生、小旦)为主,同时在大型剧目里也有老生、老旦、书生、武旦、花脸等角色。音乐方面,上河阳戏高亢、明亮、朴实、诙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上河阳戏的代表剧目《盘花》,展现了柳二姐在花园摘花被花童发现后,两人边歌边舞盘花对答的生动场景。剧中,一对男女花童通过对各种花卉的赞颂、猜答,表现出了隽永机智、妙趣横生的动人情景。曲调清新活泼、优美动听,上下两句,朗朗上口,不断反复,观众极易接受。

上河阳戏音乐在沅水流域特别是怀化市各县区及湘西自治州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音乐特色雅俗共赏,既有顽强的生命力,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清朝发展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阳戏由唱四大景、扮采茶妇、戴假面哑午等民间游采形式演变、发展而来。旧时,阳戏虽被官场和富豪们瞧不起,认为低俗,但因其贴近老百姓生活,深受观众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阳戏音乐的曲牌结构简洁,普通百姓易于接受传唱,上下句结合形式的对唱,让观众极易接受。

如今,上河阳戏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还走出国门,成为怀化本土少有应邀走出国门的民间艺术。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河阳戏也在不断创新,如创排的《侗山红》等剧目,荣获多项大奖,为上河阳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辰州傩戏: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便是辰州傩戏,它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代表剧目《姜女晒衣》,讲述了孟姜女六月六去花园晒衣的所见所闻。辰州傩戏在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如《沅陵县志》中 “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其内容包括傩祭、傩戏、傩技三个部分,按形式有傩堂正戏、小戏和大戏之分。大戏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和《七仙女》,音乐曲调古朴,地方特色浓郁。

辰州傩戏的傩技主要有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等,惊险刺激,非长年累月的练习无法练成。所用的傩面具也颇具特色,是区分其他戏曲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沅陵县对非遗保护传承力度的加大,辰州傩戏也开始慢慢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为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1. 侗戏:侗戏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剧种,它借鉴汉族戏剧形式创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诚信》,以精准扶贫为背景,以产业发展和市场营销为主线,通过产品销售打击不法小商贩等场景,教育人们诚信友善、文明经商。该剧展现了侗族人民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辰河目连戏:辰河目连戏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民间祭祀戏曲之一,有中国戏曲 “活化石” 之称。代表剧目《目连传》之 “过滑油山”,讲述了刘氏青提作恶受罚的故事。辰河目连戏是一个庞大的剧目组合,元末明初,以《目连》为主要剧目的弋阳腔传入辰河一带,即今天的溆浦、辰溪一带,辰河戏艺人称目连戏为 “戏娘”。

  1. 侗族傩戏 “咚咚推”:流行于新晃侗族自治县,演唱、对白全用侗语。代表剧目《过五关・古城会》,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后与张飞古城相会。侗族傩戏 “咚咚推” 因演出时在 “咚咚”(鼓声)、“推”(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进行而得名,其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合着 “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因此又叫 “跳戏”。所有剧目的演唱和对白全部用侗语,曲调有溜溜腔、石根腔、吟诵腔、垒歌等。

如今,新晃实施 “长沙银行・新晃县侗族傩戏国家级非遗保护” 项目,通过邀请传承人、开展培训、组织演出等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侗族傩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怀化语言:五里不同音的独特魅力

(一)主要方言种类

  1. 怀化话:属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城中心及周边郊区。怀化方言是怀化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特色是五里不同音。怀化话细分而言,主要分布于城中心,原榆树湾镇的老街区一带,以及今怀化城周边的郊区。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方言,怀化话作为西南官话的一种,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怀化话在地方上不属于优势方言,但在当地植根很深。其声母特征表现为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读为送气清音。例如:盘 [p`au],长 [ty'au],才 [ts'æ] 等。非组与晓组遇摄合口二等字读音混读为 [f],例如:肤呼 [fu],服湖 [fu] 等。泥来二母洪音混读为 [l],例如:难南男蓝兰栏 [lan]。不分尖团,例如:精二经、津二巾等。中古见系开一二等字普通话一读 [tɕ]、[tɕ‘]、[ɕ],怀化方言读 [k]、[k‘]、[x],例如:江 [kag],角 [kɔ] 等。古八母字在怀化方言中分化为三种读音,一是读为 [æ],二是读为 [l],三是读为 [o]。怀化方言的零声母来自中古影、疑、日等六声母。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怀化方言中大部分读为 [ts]、[ts‘]、[s],少部分读为 [tʂ]、[tʂ‘]、[ʂ]。

  1. 安江话:属带有浓厚湘语特征的西南官话,分布于太平桥以东城区。安江话比较接近于武汉话,主要分布于太平桥以东,原地委机关(今市委市政府)及附属单位一带的城区。安江和洪江所在的原黔阳县曾是湘西最重要的物质集散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很多,“普通话” 化程度很高,与其他官话使用者不存在交流障碍。

安江话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有强势地位,又因为周边的芷江、新晃口音与其极易沟通,也容易得到来自怀化周边移民的接受,在城区内比怀化话更具有生命力。安江方言的语音特点包括声韵调和声韵调特点等方面。

  1. 邵东话:属湘语,散布于城内小商品市场及周边区域,使用人群主要为邵东商人及子女。邵东话属湘语,受湘语娄邵片(属古湘语)和湘语长益片衡阳话(属新湘语)影响而成,散布于城内,尤以小商品市场及周边区域为多。使用人群主要为来自邵东的商人及子女。

邵东人素有 “湖南的犹太人” 之称,好游走于各方从事小本经营的商业交易,由于其来源背景与生活经历与怀化当地人大相径庭,又主要从事商业,喜欢抱团,时至今日,邵东话也没有被怀化当地的方言同化。

三、怀化宗教信仰: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现

怀化地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其中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独特的体现。

怀化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及洪江、溆浦、芷江、鹤城等地。新晃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在两个自然村建有清真寺,教会主持为阿訇。据记载,迁入晃州的回民 “海氏、蔡氏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分别从北京、南京迁徙邵阳”,后在清代康熙年间,有回民蔡忠山等人从宝庆(今邵阳)等地来晃州做石工和行医,定居在犀角洞。清代后期,又迁来马、苏二姓,繁衍成两个自然村落。1983 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在 50 年代被拆的清真寺予以恢复,使教徒有了活动场地。

靖州的回族以丁姓为主,大多分布在飞山、艮山口、渠阳等乡镇。他们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从金陵(南京)迁到靖州的,至今已 “祖孙杠承四百余载”。除保留清明节扫墓和春节用牛肉祭祖祠俗外,其它与汉族无异。

沅陵县的回族是清嘉庆八年,常德回民马新盛、凤凰回民郑大勋先后迁入定居发展起来的。至 1987 年县城有回民 139 人。

此外,怀化市副市长毛健刚深入宗教活动场所检查调研,强调要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管理,确保宗教和谐稳定。2019 年春节期间,怀化市副市长毛健刚深入怀化市鹤城区玉皇宫检查调研,详细询问和检查了香烛明火、用水用电、消防标识、疏散通道等关键点的情况,并对该场所负责人强调,要时刻绷紧安全责任这根弦,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网,积极引导信众文明礼佛,减少香烛明火,切实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调研中,毛健刚还详细了解了怀化宗教基本情况,对全市宗教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要求全市民宗系统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宗教工作大市的实际,深入开展调研,准确掌握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增强工作信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要突出重点,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宗教场所更加规范化。要加强教风建设,确保全市宗教和谐稳定,彰显工作的特色。要抓好宗教团体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团体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决抵制外来宗教势力的渗透,确保宗教工作安全稳定,确保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为怀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1 月 30 号,怀化市宗教界代表人士 2019 年春节座谈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邹文辉,副市长毛健刚出席,全市性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新晃县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参加,并就所属宗教工作作了汇报。会议由毛健刚主持。邹文辉向全市宗教界人士致以新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并充分肯定全市各宗教团体在 2018 年里用心履职、依法履职、科学履职,在推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怀化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联系党委政府和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邹文辉强调,全市各宗教团体要坚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化方向,不断推进宗教团体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全市宗教工作水平。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积极引导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化方向,深入开展 “五进五好”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领信教群众自觉主动顺应社会、服务社会、担当社会责任,要旗帜鲜明地推进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切实加强宗教团体和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全市宗教工作水平。

4 月 11 日下午,怀化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宗教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新调整的市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名单。副市长毛健刚出席会议。会议要求,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引领宗教工作。一要更加深入学习,了解掌握宗教工作政策、宗教方面的基本知识,不断提高宗教工作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二要提高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宗教工作党委主体责任,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三要推动建设宗教工作五级基础数据库,持续推动解决各领域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抓实抓牢日常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要切实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全市宗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回族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其宗教信仰的影响。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

回族在饮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实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 “着水”。洗后用写有经文的大小两块白布(叫 “开凡”,女性多一块)裹身。口、耳、鼻、眼、额头、手脚处,要放冰片、麝香。然后移入 “塔布匣子”,由亲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领送葬者举行 “站礼” 仪式。

总的来说,怀化的宗教信仰丰富多样,其中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怀化多元的宗教文化景观。

四、怀化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之美

(一)传统建筑特色

  1. 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作为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它通常建在寨子中心,造型犹如一座多层密檐式的宝塔,飞阁重檐,气势恢宏。其木质结构精巧复杂,全靠榫卯连接,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承载着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据记载,怀化鼓楼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怀化的平阳乡、陇城等地。它的外形为杉树的形象,源于侗家人对杉树的崇拜。鼓楼的屋顶上常常装饰着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封檐板和屋内的大梁则涂有彩色绘画,结构严谨,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集会以及击鼓传信息而建,后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体现了侗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1. 苗族吊脚楼:

怀化的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巧妙利用和尊重。吊脚楼一半悬空一半接地,通常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中层是居住空间,上层则用于通风和储存粮食。吊脚楼的建筑风格轻盈灵动,木柱支撑着楼体,栏杆环绕,既美观又实用。它适应了山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近现代建筑发展

在怀化的城市中心,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建筑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玻璃幕墙映照出城市的繁华景象。它们是怀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同时,怀化也非常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例如洪江古商城,这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青石板路、古窨子屋错落有致。独特的洪江古商城窨子屋天井,寓意 “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洪江古商城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城区核心地带,沅、巫两水交汇处。它起源春秋,鼎盛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湘滇黔桂鄂五省物资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素有 “七省通衢”“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会” 之称。

洪江古商城依山傍水,现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的会馆、商行、客栈、青楼、镖局、作坊、报社、烟馆、寺院等古建筑 380 余栋,总面积近 30 万平方米。独具特色的窨子屋,融合了徽派建筑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依山就势,或筑于高坡,或座于深巷,或立于江畔,通过曲折迥深的青石板或高低错落的石阶码头相连,犹如一幅直观的明、清社会市井全貌的 “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洪江古商城致力打造成湖南独特的 “夜明珠”,点亮夜游经济。美化一新的新民路 “民国风情街” 璀璨亮灯,“芳华入梦” 夜色嘉年华每周六晚上如约而至。擦皮鞋的小伙、拉黄包车的青年、叫卖冰粉的老者…… 复古风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景区外的夜色同样欢乐,千人齐跳广场舞,Cosplay 大展时尚奇幻,让古城多了许多年轻元素;夜市上的传统小吃引得各地 “吃货” 驻足。

此外,怀化还有新晃侗族自治县酒店塘历史文化街区和湾坵历史文化街区。酒店塘街区是新晃汞矿核心区域,是我国近现代工业社会结构发展演变的典型代表,也是近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实物见证。街区见证了汞矿由兴盛到关闭的历史进程,整体建筑风貌保存完好,具有典型 70 年代的传统民居特色。湾坵街区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新晃汞矿工业遗产旧址群的一部分,曾是新晃汞矿重要的后端生产单元,是中国近现代汞矿工业后端生产单元的完整缩影,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汞矿工业发展盛行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

怀化的建筑风格,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近现代的,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展现了怀化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建筑画卷。

五、怀化传统手工艺:指尖上的传承与创新

(一)中方斗笠

  1. 制作工艺:

中方斗笠作为怀化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制作一顶中方斗笠需要用到 19 种工具,历经 81 道工序。在取料环节,会用到水竹、楠竹、桃竹等不同种类的竹子。“破” 竹取篾是第一道关键工序,竹子肉厚、多节且头尾不齐,这使得取料过程十分繁琐。接下来的 “匀篾” 更是对技巧和耐心的极大考验,仅从竹子到竹丝这一过程就不少于 10 道工序。在 “匀篾” 的众多工序中,“分层” 最为讲究,一般取竹壁表面一层,因其韧性极好且颜色鲜亮,需要去掉竹黄底层,然后一析为二,二析为四,越析越薄,一片竹最多能析出 12 层,如纸片般轻薄。

斗笠的编织同样是个细活。从尖顶开始织,采用 “挑二压一” 的方法,像织布那样经纬交替。为了防水遮阳,外层斗笠骨架要织得更致密,孔洞更小。顶子是中方斗笠手艺精细的体现之一,用鹅毛管剖成 5 片,顺着顶端五条纹路小心嵌入,增强了斗笠的韧性和耐用性。全部编织完后,将里外两层骨架、油纸、马尾等嵌合起来,再进行锁边,锁完边后涂胶水、蒙白纸、给斗笠尖顶涂墨、上好桐油,经过七天太阳暴晒,一顶色泽鲜亮的中方斗笠才算完成。

  1. 文化意义:

中方斗笠历史悠久,相传乾隆年间,时任太常寺博士的中方荆坪村人潘仕权将中方斗笠献给乾隆皇帝,得到极高赞赏,从此成为清朝贡品,声名鹊起。中方斗笠造型美观,手艺精细,按材料制作和工艺可分为粗制、细制、精制、实用型、工艺型等多种类型。它不仅是遮雨避阳的工具,更是一份特殊的情感记忆和浓浓的乡情寄托,在怀化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广大怀化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一个缩影,也是中方县的文化符号和亮丽名片。

(二)糖画

  1. 制作特点:

糖画是怀化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技艺人无底稿,全凭头脑作画。糖画汲取了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雕刻技法,集绘画、书法、皮影、戏剧、雕刻于一体。五溪糖画有其独特的熬制方法和技艺讲究,口感注重香、甜、脆,结合精彩的表演动作和丝、飘、填、括、摸、压、雕、搓八种独特的精辟手法,将吉祥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做成的作品存放不溶、日晒不溶,可长期存放观赏。

  1. 非遗保护:

怀化市非遗保护中心对糖画技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6 月 26 日,对传承人杨贤政口述进行科学记录,对传承人的师傅、徒弟、家人、同事、研究者等进行访谈,重点关注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个人风格特色、技巧经验,及其背后的民俗背景、文化生态等。此外,在怀化还有像张秋月这样的糖画艺人,14 岁从父亲手中传承了这门手艺,一直坚持到现在,她希望这门手艺能被更多人了解并传承下去。近年来,怀化市非遗保护工作以非遗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非遗传承人管理,推动各级项目保护单位落实非遗保护、保存职责,建立梯级培训机制,完善非遗档案管理,重点推荐和申报了一批侧重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