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怀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2
2024-12-16
洪江市名字的由来颇具历史渊源。它位于沅江、巫水汇合之处,而巫水又被称作洪江,这座城市便因水而得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洪江地域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楚黔中地,秦时则归属于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在此置镡成县,当时洪江为武陵郡镡成县地,县治在黔阳西南,这样的归属关系在东汉、三国时期延续未变。
东晋义熙年间(405 年 - 418 年),发生了区域调整,废镡成县并入舞阳县,舞阳治(今芷江)迁到镡成,并将此地改名为镡城。南北朝宋齐时,建元元年(479 年)舞阳改为沅阳,依旧隶属于武陵郡。梁时,又改沅阳为龙标县,隶属南阳郡龙标县地。陈武帝永定三年(559 年),改属沅陵郡。
时间来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年),辰州设立,龙标县地随之改属辰州。炀帝大业元年(605 年),又复属沅陵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年)再次改属辰州。贞观八年(634 年),进行了新的行政区划,分置朗溪县,龙恻县改为龙标县,归属巫州,州治就设在龙标,此时洪江改属朗溪县地。武后天授二年(691 年),巫州改为沅州,龙标县隶属沅州。长安三年(703 年),沅州改为舞州。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又变回巫州。天宝元年(742 年)改称潭阳郡,属黔中道。代宗大历五年(770 年)更名叙州。
五代时,龙标(也就是洪江地域)被少数民族所据有,废县置州,不过仍旧称叙州。到了宋太祖建隆三年(962 年)湖南归顺,周边的奖(芷江)、叙诸州也随之有了新变化。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置黔江城,而洪江名字的正式出现是在熙宁八年(1075 年),当时设置了洪江铺,这是洪江之名的起始点。元丰三年(1080 年)改置黔阳县,对于这个县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以在黔水之阳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县境的石头都是黑色,所以以 “黔” 命名,它隶属于沅州。
元祐五年(1090 年),此地改称洪江寨,隶属沅州黔阳县。祟宁二年(1103 年),洪江隶属靖州三江县地,不久后三江县改为会同县,洪江便随属会同县。元八年(1271 年),洪江寨被废;元十四年(1277 年),黔阳县属沅州路总管府,隶湖广中书省;元贞三年(1297 年),设立洪江巡检司。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年),黔阳隶属沅州府。洪武九年(1376 年),沅州府降为州,黔阳改属辰州府,隶湖广布政司。明朝时期的洪武年间(1368 年 - 1398 年),还设置了洪江驿,依旧隶属于会同县。清顺治四年(1647 年),黔阳县纳入清室版图,还是归属辰州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会同县若水巡检司移驻洪江,至此,洪江逐渐发展成为集聚五方商贾,烟火万家的湘西南巨镇。乾隆元年(1736 年),沅州升为府,黔阳县属沅州府。乾隆十六年(1751 年),若水巡检司正式改名为洪江巡检司。
中华民国时期,1912 年废府存县,黔阳县属辰沅道,洪江地区称洪江镇;1924 年洪江镇改称会同县洪江市;1931 年会同县洪江市改为会同县第四区,辖 23 个乡镇;1933 年又改回会同县洪江镇;此后,其归属和名称又历经多次调整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年 10 月 3 日黔阳解放,10 月 4 日洪江解放,11 月 1 日,建会同县洪江市,成立黔阳县人民政府隶属会同专区。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与变迁,1997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了如今的新洪江市,由怀化市代管。
可以说,洪江市这个名称承载着千年来的地域变迁、历史更迭,每一个阶段的名称变化背后,都有着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影响,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洪江市的人口情况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与规模。截至 2022 年末,洪江市户籍人口为 422507 人,而到了 2023 年,户籍人口总数为 42.0188 万人,常住人口总数则为 33.31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 42.69%,城镇人口总数为 14.22 万人。从年龄分布来看,0-17 岁人口总数为 7.0282 万人,18-34 岁人口总数为 7.4789 万人,35-59 岁人口总数为 17.0186 万人,60 岁以上人口总数为 10.4931 万人。
在人口的出生与死亡情况方面,2023 年洪江市出生人口总数为 0.2232 万人,出生率为 5.3‰,死亡人口总数为 0.3207 万人,死亡率为 7.61‰,自然增长率为 - 2.31‰。
从整体的人口结构与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洪江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稳步发展,不过也面临着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等一些普遍性的人口结构变化问题,这也将对当地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持续的影响。
洪江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里共有 20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 45809 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0.67%。
其中,侗族人口有 24998 人,苗族人口达 13038 人,瑶族人口为 6857 人,土家族有 381 人,回族 114 人,蒙古族 164 人,维吾尔族 14 人,彝族 53 人,壮族 56 人,白族 33 人,满族 24 人,佤族 4 人,藏族 28 人,畲族 2 人,黎族 1 人,哈尼族 1 人,傣族 1 人,傈僳族 1 人,布依族 19 人,朝鲜族 21 人。
在地域分布上,有着深渡苗族乡、龙船塘瑶族乡这两个民族乡,还有托口镇、沅河镇这两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的镇。像龙船塘瑶族乡,地处洪江市南部,是洪江市、会同县、绥宁县、洞口县四县(市)的交界地,截至 2017 年末,常住人口为 7450 人,而瑶族人口就有 6800 人,占总人口的 85%,这里有着独特的瑶族文化与风俗习惯,比如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深夜过的 “老鼠年”(过小年),人们会像过春节一样庆祝,要避开汉人,厨房炊事由男人操办,谈话用瑶语,席上除了丰盛佳肴外,还要摆盘老鼠肉祭祀祖先,次日凌晨再吃 “庚饭”;还有农历正月初二的罢稼节,意在庆祝庄稼收割贮藏、冬耕冬种结束,家家户户宰鸡、杀鸭、称肉、做糍粑,团聚共饮,有的地方还会举行祭祀庙王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瑶族人民的祖先盘王的生日。
深渡苗族乡成立于 1989 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更是超过 82%,这里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等项目,推进苗寨风貌改造工程,推出 “水韵苗乡” 系列网红打卡景点,让游客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苗族风土人情,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这些少数民族在洪江市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他们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相互交融又独具特色,共同编织出了洪江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为当地的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增添了别样的魅力与活力。
黔阳古城坐落于沅水上游的湖南省洪江市,是一座散发着古朴韵味与深厚历史底蕴的 4A 级景区,占地约 0.85 平方公里,三面环水,有着 “滇黔门户” 和 “湘西第一古城” 的美誉。
这座古城历史极为悠久,建制历史比云南丽江古城早 1400 年,比湘西凤凰古城早 900 年。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便置镡成县,唐时为龙标县,后续又先后设立巫州、沅州、叙州府等,宋元丰三年(1080 年)置黔阳县,因地处黔水以北,遵循水之北为阳的命名规则,故而得名黔阳。
走进黔阳古城,仿佛踏入了一座鲜活的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城内明清街巷格局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明清古建筑数不胜数,曾经有着 5 座城门、5 华里城墙、9 条街、18 条巷、48 口吊井、60 座庙宇宫寺、19 座宗祠、13 处码头等等。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被往来行人的脚步打磨得光滑发亮。街道两旁,古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些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有的门窗上还雕刻着寓意吉祥的花鸟鱼兽、神话故事等图案,让人不禁驻足欣赏,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
沿着古街前行,会看到众多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比如芙蓉楼,它坐落于沅、舞水汇流之处,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 “楚南上游第一胜迹” 的赞誉,园内建有主楼、耸翠楼、半月亭等 11 处景点,碑廊内还嵌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等 7 位历代书法家石刻百余块,蔚为壮观;还有龙标山钟鼓楼,巍峨耸立,见证着古城的岁月变迁,古时它不仅起着报时的作用,更是古城的一处重要地标,站在楼上眺望,古城的风貌尽收眼底;文庙则庄严肃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教育意义,曾经这里书声琅琅,是莘莘学子求学问道的神圣之地。
古城的韵味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古建筑上,更体现在它独特的生活气息之中。在这里,你能看到当地居民悠闲地坐在家门口晒太阳、唠家常,或是在街边的小店中售卖着自家制作的特色手工艺品、小吃等。当夜幕降临,古城又会展现出别样的风情,街边的灯笼依次亮起,柔和的灯光洒在古老的墙壁上,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游客可以沿着城墙漫步,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与平和,也可以找一家临河的小店,坐下来品尝当地美食,一边欣赏着沅水的波光粼粼,一边聆听着古城的故事,尽情地沉浸在这充满历史韵味的氛围之中,去体验那份远离喧嚣的惬意与悠然,去探寻这座古城千年来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安江农校纪念园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溪边村,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是一处极具教育价值与纪念意义的 3A 级旅游景区,更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发源地。
这座纪念园的前身是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始建于 1939 年,地点在湖南武冈竹篙塘甫公祠(今洞口县),后在 1940 年迁至黔阳(今洪江)安江镇。而它之所以闻名遐迩,与袁隆平院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3 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了这里,从此开启了他长达 37 年之久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可以说,这里见证了袁隆平院士为实现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这一伟大理想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与不懈探索。
整个纪念园占地 261 亩,建筑面积达 21605 平方米,完整地保留了安江农校自 1939 年办学以来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及各类教学科研设施 60 余处。园内有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比如那片试验田,1961 年 7 月,袁隆平就是在这片田里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且比其他水稻高出许多的水稻,经反复探索,判定其为天然杂交稻,而此地也成为了他梦想起航之处,站在这片试验田边,仿佛能看到当年袁隆平院士在田间辛勤劳作、仔细观察研究的身影,感受到他对科研的那份执着与热情。
走进老校门,校训牌上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袁隆平亲笔题写的,这里也成为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的网红打卡地,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袁隆平院士心系天下、胸怀苍生的伟大情怀,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纪念园内还完整保留了从 1939 年建校至 1989 年所建的全部教学及科研设施,有教学楼、科研楼、培训楼、教职工宿舍楼等 60 多栋风格各异的中、美、苏式建筑,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不同时期师生们在这里学习、生活、钻研的场景,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此外,袁隆平的故居也坐落于此,那是袁隆平一家 1977 年 —1983 年生活的地方,屋内的陈设简单而质朴,却处处透露着温馨,让人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生活点滴。
如今,安江农校纪念园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星创天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红色旅游(区)点,它集教学、科研培训、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人们在这里既能学习到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又能缅怀袁隆平院士的卓越贡献,接受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宛如一颗隐匿在大自然中的绿色明珠,平均海拔 1150 米,森林覆盖率高达 95%,平均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 1 至 2 万个,当之无愧地被誉为 “天然生态氧吧”,是人们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踏入这片森林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漫山遍野的茂密森林,各类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仿佛给整个山林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高耸的山峰连绵起伏,有的雄伟险峻,直插云霄,让人望而生畏;有的则温婉秀丽,线条柔和,与周边的景色相映成趣。山间清澈的水流潺潺而下,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朵朵白色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尽情开展各种休闲度假活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喜欢登山的朋友可以沿着山间的步道拾级而上,一路上既能欣赏到不同海拔高度的绝美风光,感受随着山势变化而展现出的四季景色差异,又能在攀登的过程中锻炼身体,挑战自我;徒步爱好者则可以穿梭在山林间的小径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欢歌和虫儿的鸣叫,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的自然奥秘,说不定还能偶遇一些珍稀的动植物,收获意外的惊喜;而骑行的游客可以骑着自行车在较为平坦的道路上驰骋,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让身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彻底的放松。
除了这些户外运动,公园内还设有一些供游客休憩的林间小木屋,当玩累了的时候,坐在木屋前,泡上一杯香茗,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山林美景,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平和,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到了夜晚,繁星点点布满夜空,远离城市光污染的这里,星空显得格外璀璨,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令人陶醉不已。
此外,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建成天麻、黄精等中药材基地 2000 多亩,这也为游客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 品尝药膳佳肴。像天麻炖老鸭、黄精炖乌骨鸡等,这些以新鲜食材搭配上中药材精心烹制而成的药膳,汇聚了山林的精华,既美味可口,又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收获健康。
清江湖景区,即洪江市托口电站库区,因水库干流清水江而得名,它有着 “西洞庭” 之称,在湖南省内,其湖面面积仅次于洞庭湖,当地人还曾亲切地称呼它为 “西海”,是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的迷人景区。
来到清江湖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清澈湖水和壮观山景相互映衬的绝美画面。湖水终年清清、碧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闪烁着粼粼波光,宛如无数颗钻石洒落在水面上,璀璨夺目。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湛蓝的天空相接,山上植被繁茂,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春天嫩绿清新,夏天翠绿浓郁,秋天五彩斑斓,冬天则银装素裹,无论何时前来,都能欣赏到独特的美景。
景区内有着众多适合游玩的项目,让游客可以尽情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欢乐时光。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湖畔边各种鲜花竞相绽放,五彩斑斓,香气四溢,此时最适合漫步赏花,沿着湖边的小径前行,一边欣赏着娇艳欲滴的花朵,一边呼吸着带有花香的清新空气,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到了阳光明媚的夏日,带上野餐垫和美食,找一处湖边的草地,与家人朋友一起野餐,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还可以在湖边的浅滩处嬉戏玩水,感受湖水的清凉;而喜欢徒步的游客,无论哪个季节都可以沿着景区内规划好的徒步路线前行,穿越山林、走过湖畔,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清江湖所在的托口镇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作为千年古镇,曾经是航运枢纽,商船上达云贵,下接洞庭,最终汇入长江,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和历史变迁。景区内的主要景点众多,雄伟的托口电站大坝屹立在那里,站在大坝上,看清江湖碧波荡漾,一目千里,十分壮观,观坝外,湖水一泻千里,如白龙腾飞,浩浩荡荡,令人心旷神怡;侗人岛三面环水,景色秀美,岛上拥有十里天然河滩以及许多神秘岩洞,还保留着北部侗语方言区的民俗风情,以及沅水排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寨、戏台、古道等建筑遗迹随处可见,并且这里还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重要纪念地,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记忆。
总之,清江湖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让人们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地放松身心,沉醉在这片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洪江市除了上述几个知名的 A 级旅游景区外,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景点,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这座城市的旅游版图,为游客们带来别样的游玩体验。
水源山花海是一处充满浪漫气息的景点,每逢花期,这里便成了花的海洋。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波浪,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游客们漫步在花丛间的小径上,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一般,无论是拍照留念,还是静静地欣赏这美景,都让人心情愉悦。这里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卉盛开,所以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邂逅那一片绚烂的色彩,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芙蓉楼坐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洪江市黔城镇,是一座古典园林建筑,占地 4250 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 “楚南上游第一胜迹”。它不仅是历代墨客吟诗作画之处,更是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龙标(今洪江市黔城)县尉时宴宾送客之地,王昌龄在此写下了 “一片冰心在玉壶” 的著名诗句,使得芙蓉楼名闻遐迩。园内建有主楼、耸翠楼、半月亭等多处景点,碑廊内还嵌有众多历代书法家的石刻,极具艺术价值。
南岳殿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景点,它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诸多神像,香火旺盛,前来祈福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每逢宗教节日,这里还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仪式庄重,场面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礼,感受那份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
大兴禅寺同样历史悠久,古寺内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建筑古朴典雅,有着典型的传统寺庙风格。寺内的佛像雕刻精美,神态安详,让人看了心生敬畏。在这里,游客可以聆听悠悠的钟声,感受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和净化,沉浸在浓厚的佛教文化之中,去探寻内心的那份平和与安宁。
这些各具特色的景点,在不同的时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洪江市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兴趣爱好和游玩需求,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感受这座城市多元而独特的风情。
血粑鸭可以说是洪江家喻户晓的传统特色菜肴,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这道菜在食材的选用上颇为讲究,主要以本地的鸭子和糯米为关键原料。鸭子通常选取肉质紧实、肥瘦适中的品种,这样才能保证鸭肉既有嚼劲又不会过于油腻,其独特的风味能在烹饪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而糯米则需经过精心挑选,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让其吸饱水分,为后续制作血粑奠定基础。
制作血粑是这道菜的重要环节,先是把处理好的鸭子宰杀后,将鸭血滗入装有糯米的碗内,充分拌匀,让每一颗糯米都均匀地沾上鸭血,接着把拌好的糯米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上约 15 分钟至熟,随后取出晾凉,切成片状备用。鸭子则要去毛、除去内脏,斩断头、脚,除去鸭颈和脊骨,再将鸭肉剁成大小合适的块状。
烹饪时,先将鸭头、脚放入七成热的油锅内小火浸炸至酥捞出,再下鸭块、肝、胗等一起炒制,炒至去掉多余水分,加入姜片煸炒数秒后,放入味精以及洪江甜酱进行烹调。这洪江甜酱可是这道菜的一大特色调料,它不同于北方的甜面酱,是经天然发酵晒制而成,有着酱质纯正、棕红亮泽、香味醇厚、咸鲜微辣的特点,属纯天然绿色食品,为血粑鸭增添了浓郁醇厚的独特风味。炒至色泽红润时,加入清汤、盐以及之前炸好的鸭头、脚,中火焖煮约 20 分钟,直至肉酥汁浓,这时再下入鲜红椒、炸好的鸭血粑翻炒几下,最后加入葱段稍作翻炒便可出锅装盘。
一道正宗的洪江血粑鸭,看上去色泽棕红亮泽,吃起来酱香浓郁、鸭味十足,鸭肉紧实有嚼劲,血粑则是粘滑爽口,二者搭配在一起,口感层次丰富,让人回味无穷,是餐桌上一道当之无愧的 “硬菜”,也是洪江人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佳肴,承载着洪江人民浓浓的情感与独特的美食记忆。
米豆腐作为洪江的传统特产,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别样的风味。它主要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选料、浸泡、磨浆、煮浆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大米,那些粘性大的糯米、粳米并不适宜,而是选用含淀粉量较高的普通大米。选好后除去杂物,淘洗干净,接着装入容器内,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调成溶浆(通常 1 公斤米放 50 克粉状石灰),搅拌均匀后浸泡大概 4 小时左右,当米粒变成浅黄色,且用口尝略具苦涩味时取出,再用清水淘洗至水清为止,沥干后就可以准备磨浆了。磨浆时按照大米与水 1∶2 的比例加水细磨,磨好的米浆根据稀浓情况适量加水后,放入洗净油污的干净铁锅中煮,煮浆过程中要边煮边搅,开始用大火煮,防止糊锅或成团,至半熟时改用小火,直至煮熟。煮熟后的米浆变成糊状,趁热装入预先准备好的干净器皿中,待冷却定型后倒出,一块块米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米豆腐的吃法丰富多样,而且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最佳吃法。在炎热的夏天,凉拌米豆腐无疑是最具风味的选择。把米豆腐切成小块或条状,装入盘中,然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各种佐料,像蒜末、辣椒油、酱油、醋、花椒油、酸豆角、凉拌的折耳根、切细的酸萝卜丁、油炸花生米等等,再搅拌均匀,一碗色泽诱人、酸辣适宜、润滑鲜嫩的凉拌米豆腐就呈现在眼前了。吃起来清爽可口,那酸酸辣辣的味道瞬间就能打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特别适合在慵懒没胃口的夏日享用。而到了冬天或是春秋时节,人们则多会将米豆腐在温水中烫热后食用,热气腾腾的米豆腐上面,加上红红的辣椒、青绿的葱花、白花花的蒜泥、脆爽的酸萝卜丁、酸溜溜的陈醋、黑黝黝的酱油等佐料,色香味俱全,既暖身又暖心,别有一番滋味。
干锅黄喉:这是一道很受欢迎的洪江美食,以新鲜黄喉为主要食材。先将黄喉洗干净,撕去筋膜,沥干水分后加入料酒,撒上白糖腌制大概一小时,以此来去除腥味。然后烧开水,把黄喉放入焯水,水重新沸腾后煮半分钟左右捞出沥干。另外准备好土豆条、豆腐皮等配菜也进行焯水沥干。接着在干净锅里放清油,将切段辣椒、花椒、大葱、沙姜、丁香等调料放入锅中炒出香味后,放入沥干的黄喉煸炒片刻,再加入沥干的配菜以及青红椒等,大火翻炒片刻,加入两勺黄豆酱,适量盐、糖,撒上葱花、芝麻,便可出锅了。干锅黄喉口感鲜美,辣味适中,十分开胃,能够刺激食欲,让人吃得畅快淋漓。
纸包鸡:作为洪江市各餐桌席上的一道精品佳肴,它对食材有着严格要求,选取的是洪江特产雪峰乌骨鸡,这种鸡肉蛋白质含量较高,原汁原味,肉嫩骨脆,鲜美适口。制作时,先将洗净的乌鸡去头脚和骨头,锅烧水下料酒烧开,放入鸡块煮至断生后捞出,放入盘中用生抽以及适量盐、味精等调料拌匀,腌制 20 分钟左右。同时把牛皮纸放入植物油中泡 2 分钟后取出滤干油并放平,将入味的鸡块放在牛皮纸上包成长条状。锅里倒入植物油,油温烧至适中后下入包好的鸡块,炸 7-8 分钟,之后用剪刀把纸包鸡的纸剪去一个角,滤干油便可装盘上桌了。独特的隔纸浸炸烹饪法,锁住了鸡肉及调味料原有的味道,使得鸡肉吃起来鲜嫩甘滑、醇厚不腻,色泽金黄、气味芳香,令人赞不绝口。
芽菜蛋炒饭:这是一道巧妙利用剩米饭制作的营养美食。先准备好食材,将三根小葱切成葱花,半根腊肠切成小薄片,半根胡萝卜切成小丁,一小盘芽菜末备好,再把两个鸡蛋打进碗里,加入一汤勺清水搅匀备用,当然还有一大碗剩米饭。起炒锅,开中火,锅里放入一锅底的食用油,待油烧热冒烟后,倒入鸡蛋液,在锅里快速翻炒,将鸡蛋搅散,炒至金黄后倒入准备好的腊肠,接着混合翻炒 3 分钟,看到腊肠的肥肉变透明开始出油时,倒入胡萝卜丁继续翻炒 1 分钟,随后倒入备好的芽菜末,翻炒均匀 1 分钟后,向炒锅内倒入剩米饭,并加入三分之一汤勺食用盐和一汤勺生抽(注意盐不要加太多,因为芽菜本身是咸的),继续均匀翻炒 4 分钟,把米饭炒散,直至颗颗分明后倒入葱花,撒三分之一汤勺胡椒粉,再继续翻炒均匀 1 分钟就可以关火出锅了。芽菜为炒饭增添了独特的酱香味,让整道炒饭味道更加丰富,吃起来口感绝佳,还富有营养,很容易让人 “争抢” 品尝呢。
竹笋干腊味:选用当地新鲜的竹笋,经过晾晒制成竹笋干,搭配上特色的腊肉、腊肠等腊味一同烹饪。先把竹笋干泡发好,切成合适的小段,腊肉、腊肠洗净后切成小块。锅中放少许油,将腊味放入煸炒出油,接着加入竹笋干一起翻炒,适量加入一些辣椒、姜片、蒜片等调料去腥提味,翻炒均匀后,加入适量清水,盖上锅盖焖煮一会儿,让竹笋干充分吸收腊味的香味以及调料的味道,等到汤汁收得差不多了,便可出锅。这道菜融合了竹笋的鲜嫩爽口与腊味的醇厚咸香,别具一番风味,是下饭的绝佳选择。
红枣醪糟汤圆:是一道充满甜蜜滋味的特色美食。以糯米粉为原料,手工搓成一个个小巧的汤圆,将红枣洗净去核后备用。锅中加水烧开,放入汤圆煮至浮起,接着加入适量的醪糟,继续煮一会儿,让醪糟的酸甜味道充分散发出来,再放入红枣,煮至红枣变得软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白糖调味,便可盛出享用了。吃起来汤圆软糯,醪糟酸甜,红枣香甜,几种味道相互交融,口感丰富,甜滋滋的味道让人心里也满是甜蜜,尤其受女性和孩子们的喜爱。
杂辣椒:它是用新鲜的辣椒和米粉等混合制作而成。先把辣椒洗净晾干后剁碎,加入适量的米粉、盐以及其他调料,搅拌均匀,然后装入密封的容器中进行发酵,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杂辣椒就制作完成了。烹饪时,可以将其煎、炒或者蒸着吃。比如煎杂辣椒,锅中放少许油,把适量杂辣椒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煎,煎至两面金黄,外焦里嫩,吃起来香辣可口,别有一番风味,是当地人餐桌上常见的特色小菜。
灯盏粑粑: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外形酷似灯盏而得名。制作时通常以糯米粉和大米粉混合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水揉成面团,再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将小剂子擀成薄饼状,中间可以包上馅料,像芝麻糖馅、豆沙馅等,然后将其捏合成灯盏的形状。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控油后便可食用。灯盏粑粑吃起来外皮酥脆,内馅香甜软糯,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感,无论是作为零食还是早餐,都很受欢迎。
乌鸡茸:以乌鸡为主要食材,将乌鸡宰杀后,取其鸡肉剁成茸状,加入适量的蛋清、淀粉、盐以及其他调料,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锅中加水烧开,转小火,把调好的乌鸡茸慢慢倒入锅中,待其凝固成型后,捞出备用。可以用来煮汤,在汤中加入一些枸杞、红枣、香菇等食材,煮出的乌鸡茸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鸡肉茸吃起来鲜嫩爽滑,具有很好的滋补功效,是一道养生又美味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