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芷江县旅游资源简介

2024-12-14

一、芷江县名字的由来

芷江县的名字由来颇具诗意与文化底蕴,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诸多朝代。

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这里始设无阳县,属武陵郡,此为芷江建县之始。而后历经了东汉、晋等朝代,行政区划不断变更,名称也有所更替,如东汉时裁无阳,并入辰阳县;晋太康年间(280~289),又以故无阳县地置舞阳县等。

在这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到了清乾隆元年(1736 年),迎来了芷江县这一名称的确立。当时之所以取名为 “芷江”,是源于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佳句 “沅有芷兮澧有兰”。芷,在古书中常被描述为一种香草,即白芷。芷江地处湖南境内的沅水流域,而沅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别样的别称与文化象征,这句诗赋予了这片土地浪漫且深厚的文化寓意,人们便依据此诗意,将这里命名为芷江县,让这个名字承载着千年前的文学韵味,流传至今,也使得芷江这座小城从一开始便与文化诗意紧密相连,仿佛自带一种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后人去探寻它的过往与故事。

二、芷江县的人口概况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

芷江县的人口规模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与变化趋势。根据 2023 年的数据统计,芷江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总数为 30 万人,常住城镇化率达到了 48.83%。这一城镇化率体现出芷江县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的承载能力、就业机会以及生活配套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完善,吸引着人们选择在城镇生活和工作。

从户籍人口来看,2023 年户籍总户数为 13.48 万户,户籍人口总数为 36.8 万人。对比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数据,可以发现存在一定的人口流出情况,这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普遍现象,人们出于就业、求学等诸多因素考虑,前往更大的城市或更具发展机遇的地区谋求发展。

再看人口的自然变动情况,出生率为 5‰,死亡率为 8.4‰,自然增长率为 - 3.3‰,这一数据反映出芷江县人口自然增长目前处于负增长状态,人口老龄化等相关问题或许需要引起重视,在后续的发展规划中,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口以及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人口分布特点

芷江县辖 9 镇 9 乡,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各有特点。从城乡分布角度来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地区汇聚了相对较多的人口,像芷江镇等发展较好的城镇,因其是县政府驻地,集中了众多行政、商业、教育、医疗等资源,对人口有着较强的吸纳能力,2023 年芷江镇常住人口达 134095 人,居住在本地且户籍在本地的就有 88842 人,成为了全县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而广大乡村地区,虽然单个乡镇人口数量相较于城镇要少一些,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口分布规律。比如牛牯坪乡常住人口 4272 人,水宽乡常住人口 7228 人等,这些乡村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相关活动,人们依傍着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乡村聚落。

从区域分布的人口密度差异来看,整体上靠近县城、交通便利以及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或者农业占主导且产业单一的地区人口密度则较低。不同乡镇之间的人口密度差异也反映出了当地的发展特点与布局,例如新店坪镇常住人口 26471 人,它有着一定的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人口分布相对均衡且有一定的聚集效应,在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像三道坑镇常住人口 7456 人,因其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美但发展更多侧重于生态旅游等产业,人口分布主要围绕着旅游相关配套以及原住民村落展开,呈现出别样的分布特点。

三、芷江县的旅游景点

历史文化类景点

芷江县拥有众多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类景点,每一处都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旅游景点等诸多荣誉加身。这里是中国凯旋门 —— 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的所在地,1945 年 8 月 21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在此举行,使其成为纪念抗战和二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在馆内,能够看到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的题词、题联,还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的铭文,踏入其中,庄严而崇敬之感油然而生,让人不禁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飞虎队纪念馆同样意义非凡,它位于湖南芷江机场旁,占地 63 亩,由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飞虎队纪念展馆、飞虎队实物馆、飞虎将军雕像广场、飞虎群雕以及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事辅助建筑物组成,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盟军重要的军事遗址群,也是中美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见证着飞虎队在抗战时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英勇事迹,展现了那段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

天后宫坐落在县城舞水河西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是目前我国内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妈祖庙,还位列 “湖南潇湘百景” 之一。天后宫最为人称道的当属其门坊上的青石浮雕,构思奇妙、雕刻精湛,堪称 “江南一绝”。这些浮雕不仅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信仰寄托,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研究。

芷江文庙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它承载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建筑格局严谨,古色古香。从棂星门、泮池到大成殿等,每一处建筑都有着严格的规制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人对教育和文化的尊崇。在这里,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往昔学子们在此诵读经典、研习学问的场景,感受到儒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历史文化类景点,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芷江这片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带领着每一位到访者感受芷江县厚重的历史氛围,领略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

自然风光类景点

芷江县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大自然在这里尽情挥洒着它的神奇画笔,绘就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美景。

三道坑原始次森林景区宛如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它位于芷江县五郎溪乡境内,距离县城 46 公里。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 90%,地势险峻,山峦连绵起伏,仿佛是大地涌起的绿色波涛。踏入其中,众多瀑布飞流直下,如三道坑百米高瀑布、飞龙瀑布、虎啸瀑布等,那气势磅礴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瀑布落下,水花飞溅,在阳光的映照下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如梦如幻。而且景区内还生长着许多珍贵的树种,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家园,漫步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欢歌和虫儿的鸣叫,享受着大自然的滋养,惬意之感会萦绕心头。

明山云海则是大自然呈现出的另一番壮丽景致。明山峰峦叠嶂、溪涧纵横、林莽浩瀚,每当云雾涌起,便会出现云燕霞蔚的绝美画面。古人曾描述其 “缛浓翠色层叠,螺堆黛染,峰峰相对,岭岭相衔,遥望者但如屏风九叠,锦障千层”,也正因如此,“明山叠翠” 被列为芷江外八景之首。登上明山,极目远眺,那连绵的山脉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好似仙境一般,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卷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沉醉在这无边的美景里。

杨溪云树也是芷江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它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城南 3 公里处的杨溪河口,西汉时期所植,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称其为 “喜树”“重阳木” 或 “千岁树”。这棵树高达 16 米,树冠面积达 206 平方米,树干高大挺拔,树枝交织成网,枝叶格外繁茂。近观,它浓荫覆地,为人们撑起一片清凉;远望,如云参天,气势不凡,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引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风姿。

这些自然风光类景点,是大自然给予芷江的慷慨馈赠,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探寻,让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它的雄浑与秀美。

民俗文化体验类景点

芷江县作为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众多以展示侗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景点,更是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体验侗族独特魅力的绝佳机会。

侗文化城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侗族风情的好去处,它是位于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一个 2A 景区,以展示侗族民俗文化为主题,涵盖了手工艺、舞蹈、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侗族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绚丽多彩的侗锦、造型别致的银饰等,每一件都凝聚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匠心。同时,还能观赏到侗族传统的舞蹈表演,像热情欢快的哆耶舞,舞者们手拉手围成圈,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舞步轻盈,笑容满面,感染力十足,让人忍不住也想加入其中。而侗族悠扬的歌声更是萦绕在侗文化城的各个角落,那婉转的曲调仿佛在诉说着侗族古老的故事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五溪民俗风情园同样别具特色,它始建于 2005 年,是湘西周边规模最大、文物珍藏最多的民办博物馆,被誉为展示大湘西五溪民俗风情的 “湘西文化的缩影”。2010 年还被湖南省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民俗文化遗产的民间博物馆。在园内,游客可以体验侗民族特色的拦门酒仪式,感受侗鼓迎宾的独特欢迎仪式,一踏入园区,就能感受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在多功能演艺厅里,还能欣赏到充满神秘而又精彩绝伦的巫傩绝技表演和侗民族歌舞表演,让人目不暇接。此外,园内设有五溪特产展示厅,游客可以免费品尝到闻名遐迩的芷江鸭、新晃牛肉、靖州杨梅酒、雕花蜜饯、野生甜茶等五溪土特产,在欣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能满足味蕾的享受。

在这些民俗文化体验类景点中,游客们可以全方位地感受侗族的民俗文化,参与到特色民俗活动当中,亲身体验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魅力,留下一段难忘而美好的回忆,让芷江的侗族风情深深烙印在心中。

四、芷江县的特色美食

地标美食

芷江县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地标美食,每一道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

首屈一指的当属芷江鸭,它可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声名远扬。芷江鸭在选料上就极为讲究,选用的是放养于稻田山涧小溪的纯种麻鸭,这种鸭子平日里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肉质紧实且鲜嫩。其制作工艺更是独具特色,先是将活鸭宰杀后处理干净,切成大块,然后经过抹蜜、油炸等工序,再搭配芷江本地野生芷草等多种天然香料,佐以多年循环老汤,结合侗乡传统工艺精心烹制而成。烹饪好的芷江鸭皮色鲜艳,鸭肉嫩而可口,吃起来滑爽不腻,那独特的香味在唇齿间萦绕,回味悠长,有着极高的营养滋补功效。而且芷江鸭的吃法多样,既可以当作一道主菜直接品尝,感受那醇厚的鸭肉滋味,也可以将其加工制作成鸭制品,当作休闲零食享用。

说到传承千年的非遗美食,酸萝卜不得不提。它是芷江当地非常有名的特色小吃,以蔬菜 “白萝卜” 为主原料,产品有着 “香、酸、脆、爽” 的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及各地游客的喜爱。芷江酸萝卜的制作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工艺,采用轻盐恒温发酵工艺,严格规定发酵温度常年恒定在 16℃-20℃,发酵时间需满 100 个小时,如此制作出的酸萝卜不含亚硝酸盐,钠含量低、热量低,十分符合当代消费者健康养生的理念。吃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加上油泼辣子、香菜、香油、蒜水等拌匀,那酸酸脆脆的口感,瞬间就能打开人的味蕾,让人胃口大开。

这些地标美食,就像是芷江县美食版图上的璀璨星辰,彰显着芷江美食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食客前来品尝,感受芷江风味的别样精彩。

家常风味

在芷江县,除了名声在外的地标美食,还有一道道充满烟火气的家常风味美食,它们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舌尖享受,也让外来游客品尝到了最接地气的芷江味道。

酸汤鱼就是备受当地人喜爱的一道家常菜,“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这句俗语足以体现怀化人对酸的偏爱。酸汤鱼看上去是红红的满满一锅,实则是利用番茄发酵而成的酸汤,香味浓郁,酸酸的味道中带着微微的辣,再融合鱼本身的鲜味,搭配起来让人食欲大增。制作时,先将鱼洗净处理好切段备用,把番茄酱、白砂糖、蒜末、姜末等加入锅中炒出香味,再倒入适量水烧开,放入处理好的鱼段,用高压锅炖煮,待鱼肉软烂入味后,还可以根据喜好加入诸如豆腐、金针菇等配菜,最后撒上香菜葱花即可上桌。那鲜嫩的鱼肉浸满了酸汤的滋味,每一口都让人陶醉其中。

牛腩火锅也是餐桌上的常客,选用本地牛腩,先通过高压锅压制,使其变得软烂入味,吃起来 Q 弹劲道,而且越煮越好吃。锅底里打底的土豆块,经过炖煮后变得绵软,吸收了牛腩的汤汁,为整道火锅增添了不少风味。

肥肠溜猪肝则有着别样的口感,做法有点像出圈的土匪猪肝,猪肝被烹制得滑嫩无比,大肠处理得十分干净,没有一点异味,溜的口感恰到好处,好嚼且毫无异味,菜品对火候的把握堪称精妙,入口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花椒土豆丝算是一道颇具特色的家常下饭菜,类似川菜的做法,土豆丝里加入了大量花椒,在酸辣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麻味,口味很是特别,对于喜欢麻辣口味的人来说,这道菜绝对是下饭的绝佳选择。

叶儿粑粑更是充满了农家气息,它是纯农家粗粮,用柴火蒸制而成。口味有甜有咸,都是带馅儿的野菜粑粑,甜的馅料可能是豆沙等,咸的则多是肉沫芽菜等,咬上一口,软糯香甜或者咸香可口,那质朴的味道深受大家的喜爱。

还有青椒炒鸡蛋,选用的都是农家当地的土鸡蛋,做法家常简单,将青椒和鸡蛋一起炒制,鸡蛋煎得香香的,辣椒和鸡蛋的比例搭配得刚好,黄绿相间,看着就很有食欲,吃起来更是清爽可口。

这些家常风味美食,虽然没有华丽的摆盘和复杂的制作工序,但却饱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是芷江县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小城的温暖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