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新晃县旅游资源简介

2024-12-14

一、新晃县名字的由来

(一)名称起源传说

新晃侗族自治县名字的由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每一种说法背后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变迁。

一种说法是源于县政府的迁移。1929 年的时候,县政府由老晃城搬迁至如今的地址,为了与原来的有所区分,便取名为 “新晃”。这看似简单的名称更替,实则象征着一个地方行政中心的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展与变化,新的地址开启了这片土地新的篇章,“新晃” 之名也就此渐渐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则是沿用了古晃州之名。早在唐贞观十五年(641 年),就设立了羁縻晃州,其位置在晃山(今芷江西北)之西。而后经过历史的风云变幻,到五代至北宋初时,田氏将晃州之名迁移至现在新晃所在的这片地方,于是 “新晃” 的称呼便延续了下来。并且,因为此地是侗族聚居之处,所以全称为 “新晃侗族自治县”,凸显了侗族同胞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印记以及民族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晃地区历经了诸多朝代的更迭,名称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夏、商、周时期,这里属于禹贡荆州之域,那时还未有如今这般具体的名称,只是广袤华夏大地中的一片区域划分。春秋战国时期,它归属楚国,在楚国的版图内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

秦朝时,新晃地属黔中郡,纳入了秦朝大一统的郡县管理体系之中。西汉归武陵郡无阳县管辖,名称又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而改变。东汉属辰阳县,三国时期则属于舞阳县,名称的每一次变化,都反映着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动以及统治者对地方管理的考量。

南朝梁时,这里归属龙标县,后续建置还经历了诸多变更。直至民国时期,设置了晃县,名称再次有了新的变化。到了 1956 年,撤晃县,正式成立了新晃侗族自治县,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共同的地域标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新晃人的记忆与情感,见证着这片土地不断发展繁荣的历程。

(二)历史文献记载

翻阅古代各朝代的文献,能清晰地梳理出新晃地区名称的发展脉络,仿佛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探寻这片土地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称呼。

在唐代,新晃地区开始有了州县建置,当时的行政区划更为细致和多元。除了常规的行政设置外,还另置了晃州羁縻州,新晃地区部分隶属于晃州羁縻州,并且归黔州都督府所管辖。《旧唐书》中就有着关于晃州的记载,它作为黔州都督府武德年间所领五十个羁縻州之一,指明 “寄治山谷”,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晃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特殊的管理形式,是封建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实行统治的一种体现,也证明了那时的晃州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到了天授二年(691 年),改巫州为沅州,又从夜郎县析置出渭溪县,而渭溪县的治所就在今老晃城,这也是新晃地区在当时行政划分中的重要体现,名称的变化反映着区域治理的不断调整与细化。

宋代时,淳化二年(991 年)发生了一件与晃州名称相关的大事,晃州首领田汉权将本州管理砂井的夷人粟忠所获得的古晃州印一枚,献给了宋王朝,他也因此被敕封晃州刺史。这一事件彰显了当时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以及晃州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 年),设置了沅州安抚司,翌年又改为沅州路,晃州随卢阳县归属其下,名称的所属关系随着朝代的更迭、行政区划的变动而不断改变,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明清时期,相关文献记载也颇为丰富。明朝设有晃州驿,还设置了晃州巡检司,晃州归沅州管辖,这些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当时对地方管理和治安维护等方面的安排。清朝乾隆元年(1736 年),沅州升府,并且设置了芷江县,凉伞坪添驻通判一员,晃州依旧属于芷江县。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抚巴、贵州巡抚文合同勘察,从芷江县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归属辰沅道,名称及所属的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是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在起作用。

通过这些不同朝代文献的记载,可以清晰地印证新晃地区名字的发展脉络,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各个历史时期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让后人能够深入了解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名称演变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二、新晃县的人口情况

(一)全县人口总数概述

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人口情况在不同时间呈现出相应的特点与变化。截至 2022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253558 人,其中,城镇人口有 40191 人,乡村人口则达到 213367 人,这一年里,新晃县年内出生人口为 1540 人,人口出生率为 6.07‰,年内死亡人口 2588 人,死亡率达到 10.2‰,人口计划生育率为 99.12%。

到了 2023 年,新晃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总数为 21.5 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 252244 人,户籍城镇人口总数为 39946 万人,户籍乡村人口总数为 212298 万人,该年出生人口总数为 0.578 万人,死亡人口总数为 0.2503 万人,出生率为 6.24‰,死亡率为 9.9‰。

从人口分布来看,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占比有着明显的差异,乡村人口占据了较大比例,这也凸显出新晃作为一个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农业特征鲜明的地区特点。其下辖 9 个镇、2 个民族乡,众多的村落星罗棋布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生活方式。

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人口情况,不仅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也侧面体现出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无论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变动,还是城乡人口的分布格局,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新晃如今的整体面貌。

(二)民族构成特点

新晃侗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侗、汉、苗、回等 26 个民族,就如同一个多彩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在众多民族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86.7%,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其中侗族更是聚居于此,对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等元素,都成为了新晃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

比如在语言方面,新晃侗语属侗语北部方言的第二语言,是县内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在禾滩乡、中寨片、扶罗片、贡溪乡等乡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侗语进行交流。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侗语的覆盖面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客家话等其他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占比有所上升,但年长一些的居民依旧较多地将侗语作为平时的交际语言,尽力传承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在民间艺术领域,侗族更是有着璀璨的表现。像侗族傩戏 “咚咚推” 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信仰、情感与生活百态,极具观赏价值。还有闻名遐迩的侗族大歌,也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悠扬的歌声,往往是侗族人民在劳作、聚会等场合表达欢乐、传递情感的方式,展现出侗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汉族带来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理念等,与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吸收,使得新晃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更加多元化。苗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各自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共同营造出了新晃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氛围。

三、新晃县的旅游景点

(一)自然风光类景点

1. 夜郎谷

夜郎谷位于湖南省最西部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方家屯乡与贵州省万山特区高楼坪乡的结合部,呈现出独特的 “V” 字形,全长 15 公里,谷底展宽平均不足 30 米,山谷直接切割深度在 200—300 米,从高处俯瞰,仿佛是大地被撕开的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缝,而身处谷底仰望,一线天空下是危崖耸立,云飞山动,令人惊心动魄。

这里有着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元古界上震旦系亿万年的运动造就了峰崖壁立、奇形怪状的地貌,高崖之上,悬洞之中,有 20 多条瀑布倾泻而出,恰似竞相抛珠撒玉,与周边的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也因此赢得了 “三十里幽谷,三十里画廊,三十里世外桃源” 的美誉。谷内草木自然繁衍,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灵动之美。峡谷的水来自地底,清爽洁净,远视有若乳玉,加上沿途落差逐步递增,是漂流的绝佳去处,能让游客尽享刺激与欢乐。在谷中游玩,无论是欣赏那别具一格的山、形态各异的崖,还是灵动的瀑布与潺潺的流水,每一处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随便一拍都是大片既视感,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般。

2. 贡溪溶洞

贡溪溶洞坐落在湖南省新晃县贡溪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 26.5 公里,它是经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在漫长的岁月里,溶洞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洞内大洞套小洞,石洞连水洞,时而狭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时而宽敞,仿佛能在里面建起几座吊脚楼;时而陡峭难行,时而又平坦得可以跑车。洞内的岩石更是千奇百怪,石笋簇簇拥拥,或圆或尖,有的像米粑散落一地,有的像苞谷籽粒毕显,有的像铁塔四平八稳,有的像钢枪宁折不弯;石柱有的粗犷如铁路桥墩,顶天立地,有的瘦长似密林杉条,亭亭俏立;钟乳石则冰凝玉塑,鬼斧神工,有珊瑚却不见海水,有木鱼却无僧人,还有那像猪肝牛肚般的,让人不禁遐想铁锅是否能将其煮烂,更有仿佛山精水怪一般的造型,仿佛大圣来了都难以降伏,还有石瀑、石帘、石龙、石马等,五彩斑斓,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溶洞内的水也是别具特色,有时洞顶流泉,飞珠溅玉;有时沟壑游蛇,蜿蜒盘旋;有时在石缝岩隙间穿梭,叮咚有声;有时聚成一口深潭,碧蓝闪亮;时而岩缝滴水羞答答,时而石洞泄流情急急,一忽儿欢歌笑语,一忽儿销声匿迹。而且这里的水冬日暖,光身入潭,如浴温泉,通体舒泰;夏天凉,捧口水喝,清凉透骨,唇齿留香。溶洞周边的环境也十分优美,林木葱茏,草青竹翠,谷物丰茂,牛壮羊肥;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山雨涌洪时,朝涨暮退,如此美妙的自然环境与神奇的溶洞景观相结合,使其成为了旅游的绝佳地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这神秘的地下世界。

3. 八江口(夜郎王)温泉

八江口(夜郎王)温泉出露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镇冲首村,它隶属于贵州剑河温泉主水系带,流径深度达 1100 米。这里的温泉水质为医疗氟水,有着独特的疗养功效,对各类皮肤病、高血压、冠心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都具有较好疗效。

想象一下,在游玩疲惫之后,泡在温暖舒适的温泉水中,让那富含矿物质的泉水滋润肌肤,舒缓身体的疲劳与不适,是多么惬意的体验。而且,八江口所在的侗寨极具特色,集吊脚楼、开口屋、跑马楼、四合院于一体,侗族民俗风情十分浓郁,游客们在享受温泉的同时,还能深入感受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领略别样的民族风情。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也让更多的游客能够轻松抵达此处,尽情享受这一养生与休闲兼具的好去处,使其逐渐成为了新晃县旅游资源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人文历史类景点

1. 燕来寺

燕来寺位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大湾罗乡的螺丝坡上,后枕晃山,前临舞水,是一座汉传佛教禅宗寺院。说起它的定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2002 年 2 月踏勘寺址时,当创建人演道法师焚香举行洒净仪式,突聚数百只飞燕盘旋上空,不断变换飞状,而洒净结束时,飞燕又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加之新晃属夜郎故地,“夜郎” 与 “燕来” 有点谐音,所以便定名为燕来寺。

整座寺院占地 19.8 亩,如今已建成了大雄宝殿、伽兰殿、念佛堂,斋堂、客堂、寮房等建筑,总计面积达 1886 平方米。大雄宝殿气势恢宏,高 15 米,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坐像和十八罗汉像,庄严肃穆,让人望之生敬。大雄宝殿右侧为客堂、伽兰殿、斋堂、念佛堂和僧寮等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未来这里还将继续建造山门、天王殿、祖师殿、地藏殿、五百罗汉堂、藏经阁、琴棋书画室、讲经堂、养老院等建筑,不断完善寺院的规模与功能。燕来寺的建筑、绘画、雕塑等都别具一格,犹如历久弥鲜的奇葩,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善的启悟、美的享受和真的归依,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朋友前来旅游观光,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2. 龙溪古镇

龙溪古镇位于湘黔之边、㵲水之畔,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古镇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至乾隆年间古镇初具规模,道光年间逐渐趋向繁荣,随着水运的发展,这里商贾云集,外地经商者纷至沓来,临水架楼,开店兴业,还濒水修建了四座码头,分别是大码头、沅州码头、水码头、万寿宫码头,方便船只停泊、货物装卸。到同治年间,龙溪古镇已然成为人口稠密、喧哗热闹的集镇,成为了晃州(新晃旧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世人谈及新晃,常以龙溪古镇的龙溪口来概括。

龙溪古镇的建筑整体布局缜密,工艺精湛,格调清新,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道学思想和融通吐纳的民族特点。两条主街呈 “人” 字形贯穿全镇,小巷四通八达,古建筑如三拱桥、灶王宫、春和元商号等,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工艺令人赞叹,这些古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见证了古镇曾经的繁荣昌盛。2007 年 4 月,以龙溪古镇为核心区域的新晃侗族自治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1 年 1 月龙溪古商号建筑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保单位,2014 年以来,又修缮建设完成了龙溪书院、龙溪会馆、清匪反霸馆、临阳公栈、西南联大途经旧址、若水居、侗医馆等十几处极具价值的旅游景点,让这座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古镇独特的韵味。

3. 新晃鼓楼

新晃鼓楼呈现出密檐塔形,酷似塔杉,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由来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个后生想造一座楼供大伙议事,但是却不知道造成什么样子,这时有老人告诉他,“杉树又高又大,砍了又伐,就照杉树王的样子修造吧”,于是便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鼓楼模样。

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诸多重要角色,它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村民们聚众议事、休闲娱乐、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更是侗族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载体。每逢重大节日或者重要活动,侗族人民都会聚集在鼓楼前,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它代表着侗族人民的团结、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义,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构造都彰显着侗族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民族风情,让游客们在欣赏鼓楼独特外观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四、新晃县的特色美食

(一)主食类美食

1. 锅巴粉

锅巴粉是湖南米粉江湖里的一朵奇葩,甚至不屑于与其他米粉争长短。它主要以大米、糯米和绿豆为主原料,制作时,先将这些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浸泡后,用石磨磨成汁。随后,在柴火大锅内进行烤制,待其成型后冷却卷成卷,再切成丝。

食用锅巴粉的方式多种多样,且每一种都别具风味。食用前,先在碗里抹上猪油,接着加入臊子、辣椒、油炝辣椒、酸萝卜、折耳根、香菜等配料,要是再添上一勺野生枞菌油,那味道就更妙了,然后倒入精心熬制的高汤。把锅巴粉切成条,放入沸水中煮半分钟左右,捞起放入盛好汤的碗内便可享用。相较于其他的湖南米粉,锅巴粉显得粗粝,更像北方饼丝,其表面还有很多气孔,这些气孔会吸入汤汁,使得粉的美味被推向了新的高度,让人一口下去,便能感受到浓郁醇厚的滋味。

2. 灰碱粑

灰碱粑在新晃人民的日常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有着多样的食用方式,既可以像煮面条一样煮着吃,煮的时候放上盐、味精、肉臊子、生姜、葱、大蒜、油辣子等调料,拌匀后即可食用;也可以采用炒的方式,将其切成薄片,加清油、辣椒、葱蒜、肉丝、豆芽等食材一起炒制,做法类似于炒河粉。

制作灰碱粑时,草木灰可是关键原料之一,需经过研细、过滤后,按照大米和草木灰 1:1 的比例拌匀,再用山泉水浸泡 24 小时,待大米变成暗黄色备用。接着把泡好的米淘洗干净,用石磨磨成浆,倒入大锅中烧火熬煮,边煮边搅拌,等水分熬干、米浆煮熟时,趁热揉成拳头大小的球形,放入蒸笼里用大火蒸 20 分钟左右,取出冷却后就能保存或食用了。灰碱粑口感柔和,软而不散,为食客带来别样的美食体验,无论是作为日常餐食,还是在红白喜事等场合,都备受欢迎,也是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二)特色菜肴类美食

1. 麻辣牛肉

在新晃的美食版图中,麻辣牛肉可谓是声名远扬。它凭借着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首先,新晃的牛肉品质上乘,精选当地优质的牛肉作为原料,本身肉质细嫩,香味浓郁。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辣椒、花椒等调料,经过精心烹制,使得牛肉具备了麻辣鲜香的绝佳口味。每一块牛肉都吸饱了浓郁的汤汁,一口咬下去,先是感受到牛肉的紧实与鲜嫩,随后麻辣的味道瞬间在舌尖散开,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作为餐桌上的一道主菜,还是平日里的休闲零食,麻辣牛肉都是新晃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外来游客必尝的特色美食之一,它已然成为了新晃美食的一张亮眼名片。

2. 新晃黄牛肉

新晃黄牛肉源自中国南方优良黄牛品种 —— 新晃黄牛,其肉质细嫩,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这里的黄牛养殖有着上千年历史,得益于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黄牛喝的是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听着侗歌,往返于山林之中悠然成长,所以产出的牛肉比普通牛肉更加可口。

在新晃当地的饮食文化里,用新晃黄牛肉制作的菜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黄焖、凉拌、干锅,还是经典的小炒黄牛肉,都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黄牛肉的原汁原味。比如小炒黄牛肉,将牛肉切成粒块状,搭配湖南本地产红尖椒以及花椒、蒜头提味,炒制出来的牛肉兼具香辣与软嫩的口感,一口下去肉汁饱满,浓郁肉香中带着爽快的麻辣,令人回味无穷。还有侗家炭烤黄牛肉,刚宰的新鲜牛肉加上秘制调料揉搓入味后,放在铁网上用炭火烘烤大约两天时间,烤后的牛肉重量约是新鲜牛肉的三分之一,独具酱味与嚼劲,让人直呼过瘾。

(三)小吃类美食

1. 黑油茶

黑油茶是新晃极具特色的小吃之一,制作它的原料主要有茶叶、大米、花生、芝麻等。先将茶叶用开水浸泡后煮至浓稠,再把大米炒香炒熟,接着把花生、芝麻等碾碎,然后将这些食材混合在一起,用小火慢慢熬煮,期间不断搅拌,直至形成糊状。

黑油茶呈现出的口感醇厚浓郁,既有茶叶的清香,又有大米、花生、芝麻等带来的醇厚滋味,喝上一口,香气在口中散开,让人唇齿留香。在新晃人们的生活中,黑油茶常常出现在早餐桌上,或是作为休闲时的小吃,为人们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或是在午后闲暇时光,搭配着其他点心一起享用,别有一番滋味,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2. 酸萝卜

新晃酸萝卜的制作工艺颇有讲究,关键在于 “母水” 的制作,通常是将雪水煮沸后,冷却让其自然发酵,十到十五天后才能用来腌制萝卜。挑选优质白萝卜,切块后放入坛中,加入母水浸泡,依据不同的季节,发酵的时间从一天到一周不等。出坛后的酸萝卜,还会配以冰糖、柠檬、山椒等调味料,让其酸甜的口感更为丰富。

一口咬下,清爽的酸味和微微的甘甜在味蕾间交织,瞬间击中味蕾,令人心旷神怡。它作为一道开胃小吃,在当地颇受欢迎,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饭前开胃,还是闲暇时当作零食解馋,酸萝卜都是新晃人的绝佳选择,也让不少外来游客品尝过后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