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怀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2
2025-02-22
当暮色轻柔地笼罩着怀化芷江,舞水河波光粼粼,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一座巍峨的木质建筑横跨在舞水河之上,飞檐斗拱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便是龙津风雨桥。此时桥上人群熙攘,孩童嬉笑奔跑,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长椅上谈天说地,商铺里飘出美食的香气,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好画面。这般独特的氛围,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深深沉醉,也让龙津风雨桥成为了怀化芷江最具魅力的打卡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龙津风雨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这座古老的桥梁横跨在舞水河之上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将芷江县城的东西两岸紧密相连。舞水河作为沅水的主要支流之一,清澈的河水奔腾不息,不仅为芷江带来了灵动的气息,更是承载着这座小城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龙津风雨桥就稳稳地扎根在这舞水河之上,成为了连接两岸交通的关键纽带,数百年来,一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
在古代,交通不便,河流常常成为人们出行的阻碍。而龙津风雨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让两岸的百姓能够自由往来。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条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两岸商贸的繁荣发展。如今,虽然交通方式日益多样化,但龙津风雨桥在当地的交通格局中依然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成为了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
同时,龙津风雨桥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它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周边的自然风光与风雨桥相得益彰。站在桥上,举目远眺,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舞水河波光粼粼,河岸两旁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龙津风雨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明万历十九年(公元 1591 年),沅州城有一位心怀大爱的名僧宽云,他目睹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百姓及商旅行人以舟为渡,却常常葬身鱼腹 ,心中满是悲悯。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四方奔走,不辞辛劳地募捐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募集到建桥资金 15000 两白银、粮食 11 万石 。在众人的期盼与支持下,宽云组织人力开始修建这座承载着希望的桥梁。
建成后的风雨桥有 16 座石墩,石墩上架巨木,巨木上又铺了五寸厚的杉木板 。远远望去,其桥身如龙飞跃于河上,而渡口被称为津,加之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而得名 “龙津桥”,寓意着蛟龙永守渡口,庇佑世代吉祥 。自建成之日起,龙津桥便成为了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
四百多年来,龙津风雨桥饱经沧桑,历经无数次洪水、战乱的洗礼,多次损毁又多次被修复,每一次的重生都见证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对它的珍视 。
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 年)的夏天,农历五月初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浊浪排空,惊天动地 。从辰时至午时,水势陡涨,凶猛的洪水没过了大桥。然而,龙津桥的石墩异常坚固,在湍急的河水冲刷下,依然稳立河中 。此后,龙津桥又经历了多次修缮,如明崇祯五年(1632 年)建房 70 楹,1633 - 1639 年阮呈麟主持加固龙津桥,“欲使木得全其寿与石相绵亘” 。
到了近代,龙津风雨桥同样命运多舛。1934 年,为了适应交通的发展,龙津桥进行了改建 ;1958 年和 1970 年,又分别进行了两次改建,以满足不同时期的交通需求 。然而,在这些岁月里,风雨桥也遭受了不少磨难,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给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但每一次,当地人民都齐心协力,对它进行修复,让这座古老的桥梁得以延续它的使命 。
1999 年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芷江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龙津风雨桥 。此次重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恢复它昔日的辉煌 。在众多工匠的努力下,龙津风雨桥在同年 11 月 7 日竣工 。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全长 246.7 米,宽 12.2 米 ,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并在 2000 年 12 月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它不仅保留了侗乡建筑文化的韵味,还融入了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在抗日战争时期,龙津风雨桥更是肩负起了特殊的使命,成为了大西南主要抗战军需供给线 。当时,芷江是通往中国西南的 “黔楚咽喉”,把守着云贵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而龙津风雨桥作为湘黔古道上十分重要的津渡,为保障抗战物资的运输发挥了关键作用 。
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1940 年,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拆除,桥面被拓宽,并增设了人行道 。尽管遭受了日军多次疯狂的轰炸,最多的一天甚至有 27 架日机轮番轰炸,但龙津风雨桥却如同一位坚毅的战士,傲然屹立不倒 。它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龙津风雨桥上,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抗战的硝烟与热血,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
龙津风雨桥的规模令人惊叹,它全长 246.7 米 ,宽 12.2 米 ,最高处达 17.99 米 。桥身由 16 座青石桥墩稳稳支撑,在舞水河上呈 “一” 字形排开,气势恢宏,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舞水河之上 。其宏大的规模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更是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站在远处眺望,龙津风雨桥横跨舞水河两岸,与周围的山水、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2000 年,它更是凭借其超长的长度,成功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目睹它的风采 。
这座桥的造型精美绝伦,采用了全木质榫卯结构,整座桥无一钉一铆 ,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桥、廊、亭三部分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桥上设有 7 座精美的桥亭,这些桥亭造型独特,各具特色 。其中,中部主楼亭为八角攒顶式五层桥亭,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桥亭的悬柱、悬瓜、柱脚、石鼓等细节之处,都体现了侗族木建筑的独特艺术风格 ,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工匠们的精湛技艺点赞 。深蓝色的琉璃瓦,6 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等装饰,更是为这座桥增添了几分华丽与庄重 。
龙津风雨桥的设计十分科学,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安全性 。它的桥墩呈船形,这种独特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分水,减轻江潮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保证桥梁的稳固 。同时,桥的排水设计也十分良好,即使在暴雨天气,也能迅速将雨水排出,避免积水对桥体造成损害 。桥面上的长廊和桥亭不仅为行人提供了避风躲雨的场所,还设有舒适的座位,供人们休息 。在炎热的夏日,人们可以在长廊下乘凉,感受着微风的吹拂,欣赏着舞水河的美景 ;在雨天,人们可以在桥亭里避雨,聆听着雨滴落在瓦上的声音,别有一番韵味 。这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让龙津风雨桥成为了一座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杰作 。
龙津风雨桥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观,更是一条充满活力的商业长廊 。桥的两侧设有 94 间厢房式店面,这些店面紧密相连,一家挨着一家,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商业氛围 。走进风雨桥,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华的集市,各种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芷江美食 。芷江特色的 “乱七八糟”,这道独特的美食将各种食材巧妙地搭配在一起,有鲜嫩的牛肉、爽脆的木耳、软糯的土豆等,再加上特制的调料,经过大火爆炒,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还有那酸辣可口的 “酸萝卜”,选用当地新鲜的萝卜,经过精心腌制,口感脆爽,酸辣适中,是一道绝佳的开胃小菜 。除了这些,还有米豆腐、糖油糍粑等各种小吃,每一种都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你大饱口福 。
除了美食,这里还有各种特色商品 。民俗工艺店内摆放着精美的民族服装、特色首饰、绣花鞋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出自当地民间艺人之手,每一件都蕴含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走在桥上,你可以看到许多游客在这些店铺前驻足挑选,他们或是被精美的商品所吸引,或是想要购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购买到心仪的商品,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
龙津风雨桥也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桥面上,老人们便早早地来到桥上,有的在打太极拳,一招一式,沉稳有力;有的在舞剑,剑影闪烁,英姿飒爽;还有的坐在长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家常 。孩子们则在桥上嬉笑玩耍,追逐打闹,给这座古老的桥梁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
白天,桥上人来人往,游客们或是欣赏着桥的建筑艺术,或是品尝着美食,感受着这里的独特魅力 。到了晚上,龙津风雨桥更是热闹非凡 。桥上的灯光纷纷亮起,与深蓝色的琉璃瓦、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相互映衬,整个桥梁宛如一条璀璨的巨龙,横跨在舞水河之上 。此时,舞水河畔的吊脚楼也被灯光装点得格外美丽,河水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灯光,如梦如幻 。
在桥上,常常能看到一群群的人在跳广场舞 。欢快的音乐声响起,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被这欢乐的氛围所感染,纷纷加入其中 。除了广场舞,还有一些人在桥上唱歌、拉二胡,悠扬的歌声和动听的音乐声在夜空中回荡,让人陶醉其中 。在这里,你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龙津风雨桥无疑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它四百多年的历史,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 。从明朝名僧宽云的募捐修建,到多次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乱的洗礼,每一次的变迁都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站在桥上,抚摸着古老的桥墩和木质结构,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 。这里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抗战时期,它作为大西南主要抗战军需供给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历史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文化爱好者可以在这里深入探寻,了解芷江的历史变迁,感受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
龙津风雨桥独特的侗族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让建筑艺术迷们为之倾倒 。整座桥采用全木质榫卯结构,无一钉一铆,却能历经数百年而不倒 ,这种独特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桥身的飞檐斗拱、雕花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桥亭的造型独特,中部主楼亭为八角攒顶式五层桥亭,层层叠叠,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设计,体现了侗族木建筑的独特艺术风格 。建筑艺术迷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欣赏到侗族建筑的魅力,研究其结构和工艺,感受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
如果你是一名美食探索者,那么龙津风雨桥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桥上和周边的各种特色美食,足以满足你的味蕾 。芷江特色的 “乱七八糟”,丰富的食材搭配独特的调料,炒制出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酸辣可口的 “酸萝卜”,脆爽的口感和独特的酸味,是一道绝佳的开胃小吃 。还有米豆腐、糖油糍粑等各种传统小吃,每一种都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一边漫步在桥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边品尝着地道的美食,享受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
对于休闲度假者来说,龙津风雨桥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这里悠闲的氛围让人仿佛忘却了生活的烦恼 。清晨,在桥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第一缕阳光的温暖;傍晚,欣赏着舞水河的落日余晖,享受着宁静与美好 。晚上,桥上灯火辉煌,与周边的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美丽的夜景 。你可以在桥上散步、聊天,或者找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此外,桥上还有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跳广场舞、唱歌等,你可以参与其中,感受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享受悠闲的度假时光 。
自驾前往龙津风雨桥是个不错的选择,从怀化市区出发,沿着包茂高速行驶,在芷江出口下高速,然后根据导航提示前往即可 。进入芷江县城后,可将车停在万和鼓楼停车场,这里距离龙津风雨桥较近,步行大约 5 - 10 分钟就能到达 。万和鼓楼停车场停车较为方便,且周边交通状况良好 。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在怀化汽车西站有前往芷江的长途汽车,到达芷江汽车站后,可乘坐芷江 8 路公交车,或者打车前往龙津风雨桥 。芷江旅游公交专线也经过龙津风雨桥,游客可在芷江高铁站乘坐,方便快捷 。
建议游客白天和晚上都来感受龙津风雨桥的独特魅力 。白天,阳光洒在风雨桥上,能清晰地欣赏到它精美的建筑结构和独特的侗族装饰风格 ,可以仔细品味这座古老桥梁的历史韵味和建筑艺术 。晚上,龙津风雨桥灯火辉煌,与舞水河两岸的灯光相互辉映,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此时,桥上热闹非凡,人们或是散步聊天,或是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上 20 点左右可能会有喷泉灯光表演,持续 10 多分钟 ,表演时,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五彩斑斓的灯光映照在水面上,如梦如幻,千万不要错过 。
龙津风雨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游客在游玩时要爱护文物,不要随意触摸、刻画桥体和建筑装饰 。保持桥面上的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侗族人民热情好客,在与他们交流时,要注意礼貌用语,展现出良好的素质和修养 。在桥上购物或品尝美食时,要遵守秩序,尊重商家和其他游客 。让我们共同爱护这美丽的龙津风雨桥,让它的魅力永远延续下去 。
龙津风雨桥,这座横跨在舞水河上的不朽传奇,以其四百余年的历史沉淀、独特精妙的建筑特色、热闹非凡的商业氛围和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了怀化芷江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是侗族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
在这里,历史文化爱好者可以探寻岁月的痕迹,感受历史的厚重;建筑艺术迷能够领略侗族建筑的独特魅力,惊叹于工匠们的精湛技艺;美食探索者可以开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品尝地道的芷江美食;休闲度假者则能在这悠闲的氛围中,放松身心,享受美好的时光 。
无论你是怀着怎样的期待踏上这片土地,龙津风雨桥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它就像一位热情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所以,不妨收拾行囊,来龙津风雨桥走一走,看一看,让这座古老的桥梁见证你的美好时光,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相信当你踏上这座桥的那一刻,便会被它深深吸引,沉醉在它的独特魅力之中 。